MAD2013年会分享(二)

“创不同”与“发现不同”

文/郑灿楷

MaD 2013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给想开启感官的你——开启感官,用心感受Have a taste, for those who wish to open up。主要是在葵青剧院舞蹈室内举办的活动。

(2)给想寻求真相的你——从荧幕发现真相See the facts, for those who want to know the truth。主要是在葵青剧院演讲室内以“视频放映+导演分享”为形式的活动。

(3)给想分享聆听的你——跨界分享,聆听不同Share and listen, for those who embrace differences。涵盖主题不同的跨界交流:城乡发展、种族多元、伤健自主、大众/传媒、快城/慢活等。其中来自韩国汉阳大学旅游学系的孙大铉教授的“慢”哲学挺有意思。他所提出的”Manbonism”,即漫本主义,SLOWLY BUT SURELY, 强调乐趣及用心感受日复日的生活,重视快乐的真义以及亚洲价值和智慧,在当下处于高速发展的亚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给想观察世界的你——现场观察城市点滴 Get on the spot, for those eager to rediscover the city. 形式不同的场外活动,“黑夜城市追踪”即在其中。

(5)给需要知识工具的你——实践创新的知识工具 Learn the methodologies, for those who ready to take actions。 主要是在排演室内以新方法、新工具为主题的工作坊。

(6)给想分享志向的你——拥抱相同理念,分享交流你的志向 Meet the like-minded-join the critical mass。主要是Prof. Philip Zimbardo 和谢家驹博士的Meet-up 交流分享。

我想这是MaD“创不同”首先给年青人带来的一种意义及影响正是“See a difference before you make a difference”,在创不同之前,先发现不同、用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接受那些不同的人、事、物。

下面简单分享个人比较喜欢的两位演讲者Thomas Heatherwick 与 Prof. Philip Zimbardo,同时也是本次MaD 年会Polylogue上受欢迎度较高的两位。

Thomas Heatherwick

MAD 2013 对Thomas Heatherwick的介绍是这样的:

“Thomas HEATHERWICK以高度艺术、人文和原始方式发展创新的三维设计,触发全球创作灵感。Thomas是多个特色项目的策划人,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英国馆、2012伦敦奥运会圣火和伦敦全新红色双层巴士。在香港,他把太古广场重新包装成更环保、以人为本、感觉温暖的商场,充分展示了他的建筑创意。他参与了英国多个著名机构项目,并获得了英国皇家工业设计师奖(2004),是最年轻的创业家获得此奖项。他同时获得菲利普亲王设计奖,及伦敦设计奖项(2010),表扬了他对设计的出色贡献。”

(2012年伦敦奥运会圣火,图片源自网络)

Prof. Philip Zimbardo

MAD 2013对Philip ZIMBARDO教授的介绍是这样的:

“ZIMBARDO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他曾设计极具争议性的史丹福监狱实验,安排大学生在模拟监狱内扮演囚犯及狱卒,测试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扬善作恶。他现时致力策划创新项目”Heroic Imagination Project”,运用社会心理学推动大众行善。他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推广心理学的普及教育。他曾参与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合作,推出屡获殊荣的”Discovering Psychology”系列,并出版了50多本书籍和400多篇文章,如《害羞心理学》、《路西法效应》和《时间悖论》等。”

闭幕式主题是“新一代的亚洲英雄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Heroes in Asia”,而ZIMBARDO的讲题正好与MaD 2013呼应,他从他在40多年前一手策划并导演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分析到“路法西效应”:好人是怎样变成恶魔的,再将环境使人作恶的思路适用于行善的力量,得出在“涟漪效应”(即模仿效应)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引发变革的英雄。而成为英雄并非需要完成惊天动地的举动,每个人每一天的“选择与行动”,便足以成就一个接一个英雄,改变世界。在闭幕前便有ZIMBARDO教授在“水滴论坛”的预热,及闭幕前在黑幕剧场的工作坊workshop,很遗憾都没有参加。虽然曾听说“斯坦福监狱实验”,但是听ZIMBARDO教授本人的分享还是特别有滋味,睿智而幽默,有启发性又鼓舞人心,他的结语更是给了MaD 2013年会一个份量十足的收尾:“Let us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new generation of Heroes in your country, and around the world. Thank you!”

下面再分享一些我在Mad见过的有趣的社会实践

胶樽鞋运动

胶樽鞋运动是由黃一庞( Ken )发起的一个活动,胶樽鞋是用塑料瓶子制成的鞋子,在许多贫穷不发达的地区,穷人因为买不起鞋子,就只能用塑料瓶子制成鞋子,防止在走路的时候刮伤感染。

为了让幸福的一代反思生命的价值,同时为了让远方贫困的孩子有基本的生活,可以上学读书,以知识改变家人的命运。Ken组织了“本一义工队”决定开始组织“胶樽鞋运动”,胶樽鞋运动目前正朝着以下两大发展方向努力: 一)贫穷教育 及二)筹款助养。他和团队回收了许多废弃塑料瓶、绳子等,然后邀请香港的民众一起来制作胶樽鞋,然后请大家穿着鞋子在闹市行走,然后拍照上传至社交媒体,引发更多人对贫穷教育的思考。他们也组织筹款活动,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在MaD 2013第二天的活动中,恰好有一个主题为“香港好食事”(Bon Appetit-Hong Kong Food Cases)的POLYLOGUE,让我很有兴趣。除了购物天堂与金融中心以外,香港还以美食天堂闻名,吃得好是亚洲发展中地区的好生活指标。当大部分香港人都能三餐温饱、每天好胃口的时候,食物浪费问题却日益严重,而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处于饥荒中。如何让改善食物分配失衡的问题?在这个POLYLOGUE中,三个香港本土与吃有关的社会创新,带来了对“食得好”的反思。

 “丰剩”

“丰剩”由一群来自香港各地,不同身份背景的志愿者组成。组织目的只有一个:减少浪费食物。现阶段正招募各种饮宴筹划者,捐出饮宴或酒席剩食,由义工到饮宴现场收集剩食,再分发给有需要人士,正积极展开不同种类的食物回收计划。

“同营膳”

“同营膳”是一个致力于解决世界食物供求失衡的社会企业,透过与餐馆、企业食堂以及其他与食物相关的企业机构合作,共同提供健康、营养均衡的“同营膳”餐,并藉着每份“同营膳”售价中的部份收益,为非洲和中国乡村儿童提供学校午餐。

 素苗农庄

素苗农庄是一个位于元朗锦田的素食餐厅/农庄,只用本地有机食材。他们的厨师每天设计时令菜单,并于网上分享耕作心得。

听着“同营膳”的社企介绍,让我想起去年MaD年会上“中国贫困山区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的故事(通过MaD视频了解),他的“免费午餐”行动已获得政府响应及支持。而在香港,本土社企更多关注是关于剩食处理与城市病(病从口入)的问题;从“有得吃—吃得好”需要人们对食物本身的关注,这也是近些年“有机食物”蓬勃兴起的原因;人们对食物的生产再到消费的过程,则要关注食物价值的重生。

Mad反思

闭幕式上,MaD召集人黄英琦Ada女士鼓励MaDees在MaD年会获取新思维、新力量之后,沉淀经历,认真思考,然后坐言起行,以自己及同侪的力量策动改变,为世界创不同。

这让我回想起Ada在MaD 2013开幕前一周发给MaDees的邮件,提醒我们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反思以下两点:

(1)       你们会以怎样的心情和态度迎接这三天?你们期待的是什么,想在MaD寻找和带走的又是什么?

(2)       1,600名参加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关心的议题也不一样,如何共处?大家应以怎样的价值观面对「文化多元」,让它不会成为「文化冲突」?

 

同时她又强调两点:

(1)       MaD不是一个消费活动,而是一个鼓励「共创」和学习的青年平台。究竟「消费者心态」与「共创者」有什么不同?

(2)       MaD是一个由青年人主导和策划的项目,MaD团队(除了我)有8名全职人员,最近再加两名,就只有10位年青人,MaD年会将有逾80位志愿者,大家都在日以继夜的努力作最后筹备。当你们抵达MaD会场,会向他们说声什么?如在三天中遇上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例如因额满而不能参加某项活动),在提出要求前,能否「逆地而处」,想一想团队和志愿者的处境?这世界充满资源和条件的局限,在MaD亦然。

可能每个MaDee想寻找和带走的东西大有不同,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与收获。对我来说,MaD带来的是一种激情后的反思,是在一个开放空间里多元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思考与改变。激动与兴奋是活动现场带来的即时感受,反思与改变是活动之后的理性结晶。

“创不同”需要激情,也需要行动,就如MaD 2013主题“选择与行动”(CALL TO ACTION. THE CHOICE IS YOURS.)想表达的含义。“新四年研究院”上有一个很赞的行动倡议:#BE BETTER ONE# Before You MaD, You Have To MAD. 当中MaD来自于Make a Difference的缩写,意为“创不同”;而MAD则是Make a Decision(做一个决定),旨在鼓励人们养成自己做决定的习惯。在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之前,先改变自己(Change Yourself)。对于MaDees来说,许多人不远万里来到香港参加年会,相信他们早已做好决定,要将青春与激情投入到改变自我与世界的一场冒险中;而对于没有参加MaD的朋友来说,MaD的“选择与改变”相信也会给你们带来正面的力量。

MaD 2013 的结束,相信只是另一个开始。MaDees将在各自城市、各自领域,开始或继续着“创不同”之旅。同时很期待MaD 2014!

 

MaD 2014创不同年会中国内地参加者实践学习计划正在接受报名!

关于MaD 2014创不同年会

MaD – Make a Difference由香港当化文化中心主办,是一个让年青人(16至35岁)寻找新思维、新力量的平台,以Discovery,Creativity和Impact为出发点,培养年青人的创造力、同理心和协作能力,启发他们在个人、经济、社会及环境层面上,创出正面的改变。

MaD年会在每年一月举行,2.5天的活动包括对谈、互动活动和其他2.0的活动,让超过1,200位来自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年青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者交流,扩阔国际视野,提升人文及社会关怀。大会鼓励参加者在获取新思维、新力量之后,坐言起行,推动社会正面改变。已举办四届的MaD年会是聚集全亚洲青年创意创新人才的平台。通过亚洲参加者资助计划和中国内地参加者资助计划,来自170多个亚州城市的逾千年青人曾亲身参与。

MaD 2014创不同年会的主题是 “第五方向: 从这里,往哪方,怎样走”: 2010年,MaD从”改变”开始。经过了五年,”改变”需要更具体的方向。东南西北以外,有没有超越固有方法和现有想象的”第五方向”?我们怎样在此时此刻重新定位,寻找具前瞻性的新方向,开拓出创不同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