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

文/周舒

看过王泛森院士那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研究生》,不禁扪心自问: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社工,我会怎么做?我想,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社工,我要问自己四个问题,带着问题去上课、做作业、实习,在问中学,在学中又生出新的问题,在寻找答案的路上成长。

 

问题一:这个专业是不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是不是我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几年前刚进大学校门时,我们这些新生中几乎没人知道社会工作为何物。直到大二结束,我才从最初的“一无所知”过渡到了会默写社会工作的定义的入门水平。

  

第一学年结束后,班里有些同学开始考虑转专业,有人甚至宁愿降级也要换专业。热心的老师找他们谈心,让他们“不要冲动”、坚持下去”,但他们依旧执着地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准备转专业考试。看他们每天忙得焦头烂额,我暗暗叫好,因为他们找到并选择了自己更想学的东西。19岁时的这一懵懂想法,在我23岁来到美国后得到了肯定。在美国,虽然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进入了自己主动申请的专业,但转专业的现象仍很普遍。甚至学生并未正式提出书面申请,只流露出对专业的彷徨,老师也会严肃而善意地提醒学生再好好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做决定。的确,在寒窗苦读的日子里遇到困难和压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是很难坚持的。

  

在美国的大学,有一个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叫做“未知(Unknown)”,学生们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挖掘自己的兴趣点。也许中国的教育现状离这个模式还有一段距离,但老师至少可以尝试花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之路上助其一臂之力。同时,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都是需要提前规划、长期作战的。如果能尽早找准自己的兴趣所在,就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

 

问题二:我是否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工?我适合做哪个领域的社工?

我在美国上的第一节研究生社工课,叫做“Boot Camp(新兵训练营)”。厚如字典的教材,教授在两周内把社工基本知识全部梳理了一遍,强度极大。第一堂课,就讲到了社工需要具备的品质:以助人为乐、同情心、公义心、平等理念、交流能力,等等。如果说有些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另一些则更多地是天生的或幼年时期形成的某种性格因子。因此,分析自己的特点和强弱项很重要。

  

比如,社工的一个特重要点就是必须适应团队合作。对于社工来说,很多工作都是非独立性的,很难凭一己之力完成。如果一个人性格特别争强好胜、特立独行,就很难与团队协调一致、和谐进步。有人说,那去做个案社工和案主一对一接触,不做小组和社区工作,不就不用团队合作了?殊不知个案工作也存在案子的转介,有从其他机构转来的新案子,也有在本机构同事间调配的案子,哪一个环节能少得了团队合作呢?再比如,有人喜欢小组工作,却害羞内向,公众演讲的能力和效果不佳,又如何能协调好小组成员的参与呢?

  

此外,找到自己的优势也很重要。如果一个社工学生的调查统计和计算机操作水平都不错,对量性研究感兴趣,但看到叙述性的个案笔记就头疼,那他就可以考虑把自身优势定位为社会研究方法和SPSS统计分析技术,毕业后可以尝试去高校或研究所做研究助理。

  

我所在的社工系有个负责学生实习的教员组。在准备实习前,我被要求填了一份厚厚的个人报告,介绍了自己的教育及工作背景、性格和兴趣,对自己的各项社工技能打分评估,最后列出想去实习的领域或具体的机构名称。老师会和每个学生提前预约,进行一对一面谈,帮学生定下几个待选机构。我最初列出的感兴趣领域是儿童和青少年,但面谈时老师开口就问:到底是儿童还是青少年?我当初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但老师解释说不同机构对服务对象的年龄有明确限制,如果我不说清楚,她就无法帮我推荐机构。比如,如果推荐我做学校社工,究竟是应该把我分到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经过一番考虑和多次面试筛选,最后我选择去外州的政府儿童保护机构实习了一年,这段经历也帮我找到了现在的社工工作。

  

现在想想,当时老师的问题问得真好,生动地反映出了美国老师的认真和严谨。我们中国学生也该少些含糊其辞和模棱两可,多问自己这样“较真儿”的问题,并且自己去找答案。这样,在学校里虽学得苦,但从学校出来后却会走得快。

 

 因此,如果让我重读一次社工,我会很早就开始关注相关的社工网站,浏览社工专业的就业情况和社工机构的招聘信息。我会花时间研究自己将来想应聘的岗位,以其招聘要求来引导自己学习和实习的方向。比如,若机构清楚地表明“有社工证者优先”,那我就会早早地准备考试;若机构注明应聘者需英语水平好,那我就会抓紧英语学习;也有些社工机构对实践经历要求高,那我就会抓紧机会多攒经验,寒暑假也不松懈。

 

问题三:我是否能通过从事社工职业来养家糊口,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在国内实习时,有位香港督导曾语重心长地对一位家境不错的实习生说:如果你的家庭经济条件好,你就该坚持做社工。当时我们都尚未走出校园,阅历也尚浅,不知社会复杂、谋生不易,体会不到督导话里的心酸滋味。直到走出校门要自力更生的今天,我才明白,原来当时督导是在委婉地提醒我们,如果要靠做社工赚钱养家,就要做好承受经济压力的心理准备。如果是单身,问题还不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建立家庭、养育孩子,经济压力就会接踵而至。

  

社工有限的收入,也同样是美国社工面临的挑战,为此转行的美国社工也不在少数。常有美国社工回归校园读第二硕士,以便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缓解经济压力。而对此,不会有人嘲笑他们背弃了自己当初的梦想,也不会有人讽刺他们拜金或失去了追求。正如奋斗中的社工人为了理想过节俭生活而感到光荣一样,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从事能负担起某种生活水平的其他职业,也一样值得骄傲和自豪。人的一生很长,没有谁规定一个人一生只能从事一种职业。就算不从事社工职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社工爱”和“社工心”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就依然是社工人!

 

问题四:毕业后的去向如何选择?

很多朋友对去国外深造表示羡慕不已,常在网上向我长吁短叹自己少镀了那层金。但我觉得,条条大路通罗马,并没有哪条路是唯一出路。就拿出国留学来说,对外语要求高,学习压力大,经济上花费也多,这些都是在出国前就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并未出国留学,而是走上了各不相同的人生道路,但也一样过得风生水起。他们有的考公务员、读研甚至读博,一路平稳安逸;有的在社工界扎扎实实地干了几年,积累了宝贵的一线经验,为日后发展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的在校时已读了第二学位,考了社工或人力资源专业资格证书,不仅更快找到社工工作,也为转行开辟了另一条途径… … 所以,不必人云亦云,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路,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考虑。总之,只要在自己热爱的那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可以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文章摘自 周舒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