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宇

 

IMG_8691_副本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赫尔曼黑塞

 

她来自我们中的一员,和大家一样,大学毕业了,一枚南京500强外企的采购女,一年后,2011年,辞职,背包,旅行,一个人。随心的开始,真实而彻底。

 

于是她上路了,北上帝都,从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草原穿出,一路向南,拉萨加德满都转山转经,辗转加尔各答仁爱之家,迎着斯里兰卡康提的海风,走到约旦停下来,干了三个半月摄影活,漫步于耶路撒冷的小巷,肯尼亚卢旺达布隆迪,然后东南亚一圈,5月回国。

 

21个月,600天,27个国家

 

前些日子,王泓人在成都接受了CAPE的采访。讲述了她对于旅行的思考,论证了将一个愿望转化为一场壮举的可能。

 

 “如何说服自己跨出第一步”

“我当时没有特别复杂的想法,旅行一直是我爱好,当时做的工作与旅行是没有办法兼顾的,像刚去这个公司还是新人,不会有太多责任,一切还比较轻松”。

 

“如何说服自己跨出第一步?”作为采访王泓人的第一个问题,似乎有些平常。著名的豆瓣小组“休学辞职去旅行”,王泓人也是小组中的一员。然而令她意外的是,这样一个当时近10万人的小组(现在已近19万),“可能有九成的人没有真正做这件事。付诸行动者相比于这庞大的组员数来说恐怕是凤毛麟角。这里的绝大多数人,大概是处于心动、纠结、羡慕和感叹的心情之中。感叹结束后仍旧继续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18岁读大学,问你理想是什么,你说环游世界;22岁读完大学,你说找了工作以后再去;26岁工作稳定,你说买了房以后再说;30岁有车有房,你说等结婚了再带老婆一起去;35岁有了小孩,你说小孩大一点再去;40岁孩子大了,你说养好了老人再去,最后,你哪也没有去。”

 

我们常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总是牵挂在心里的东西,自己与自己说话的时候,内心里的那个自己,督促着你,鼓舞着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情况总是这样,是不是就应该立刻采取行动,“越往后越难,再往后不知道还能不能做这个事情,当你特别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那就快点去做了。”

 

当她认真考虑旅行这件事时,多少个一边网上翻贴一边忐忑的夜晚,多少次辞职与否的左右为难,她专门用一张纸,“写下两个选择各自的得与失,帮助自己理清思绪……..

 

也许对于旅行来说,把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转化为行动,下定决心的分量着实很重。今天的她再一次坐在电脑前回想这一切时,不得不引用出了那句恐怕已被大家看腻了的话:“当你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旅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了。 

 

“青年旅行如何获得父母的支持?”

王泓人对父亲说:“我想出去看一看”。

 

旅行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90%,今天,王泓人告诉了父母,这个一直掩映在心底的梦想。

 

父亲以为她是出去旅游几天而已,然而王泓人却告诉他:“得辞掉工作,不跟旅行团,自己背包出去旅行”

 

在与父亲进行沟通很长一段时间后,父亲同意了她的想法,他这样说道:

 

“跟团旅游就是做观光客,走马观光,景点兜一圈,拍个照,回来。想要真正的旅行,一定不要跟团。只有自己去,才能细细品味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才会有心去留意一路上遇到的各种人和事。”

 

尽管父亲赞成自己自助游,但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一个女孩要出远门,父母难免担心。“路上不安全”,“那你的生活怎么办”,“你是女孩”,在和父母长谈这几个小时之后,她的担心、顾虑与纠结,在与父亲的谈话中,一点一点的消逝开来。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达成的默契,在接收了充分的信息后,她的父母选择放手让她施展拳脚

 

在这一路上,她也和萍水相逢的背包客聊到父母的态度,大多数的中国父母还是对这样“出格”的事情缺乏容忍。对于“出格”的事情,大多数保守的中国父母都会持反对意见,这也是目前年轻人背包旅行会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对于如何获得父母支持,泓人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在路上遇见一位刚刚从大学毕业、打算Gap year的男孩,计划独自前往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进行旅行。

 

在告诉父母他想要去旅行这个想法时,父母对他的行为非常不理解,坚决反对他去旅行。

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这位少年旅行的热情这并没有被浇灭,反而促使他更认真的去审视他的计划。他精细的制定旅行日程,做地图与标记,计算经费,在网上仔细搜索一路上将会借宿的青旅,以及做义工的机构。

 

详细的计划表渐渐打动了少年的父母。他们在犹豫和担忧中,默许了他的旅行计划。然而这还不是父母与子女在认知上达到默契的终点。

 

在路上的这位少年,将路上的奇遇与快乐,都通过社交网络告诉国内的父母,每到一处景点都会找到当地的邮局,带着被旅行所鼓舞的情绪,写上自己目前的情况,对父母的祝福,把这一路上丰富的经历,汇聚成源源不断的明信片,寄到父母家里。他的父母把这明信片一张张的仔细查看,踩着时间的脚步,仿佛他们也在经历一场旅行,沿着儿子的旅途一路走着,儿子就在身旁陪着他们说话,收获着眼花缭乱的珍奇风光,也更认同了儿子“出格”的意义。

 

终于,父母彻底支持了他的行动,并向周围的朋友分享他们儿子的旅行故事,眼神里是说不出的自豪与满足。11个月的旅程,连结了两大洲的同时,也促进了两代人之间良性的情感维系。

 

 “什么时候看世界最好?”

“在我出发之前,我认为看世界越早越好,可是当我回来后,我不这样想了”

 

在谈到旅行的年龄阶段时,她思考了好一会儿。我们常常听到说,“看世界这本书要趁早”,但在泓人的眼里,并非是一个十分正确的答案。

 

“三个年龄阶段都有利有弊,答案永远无解”,

 

王泓人所指的三个年龄阶段,是指学生期间用作休学旅行与毕业的Gap year,工作1-2年后辞职旅行的年纪,以及处于事业感情瓶颈期的28岁左右。

在王泓人的眼中,人是一定要有一份工作的,工作带来的现实烦恼与旅行产生的理想呼唤,必然形成“冲突”,而这,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都会遇到,辞职旅行的人,回来后面临着再就业问题。更年长的人,积蓄了精力与社会经验,更能成行,却也有回来后三十而立的苦恼。

 

  “回来之后做什么?”

回到了一个关于“结局”的话题,对于此,王泓人在她的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大胆的猜测,也许很多朋友来到这里,想看看经历过这件事的人的‘结局’——他们花了多少钱走了多久?收获大不大?回来后找到工作没?工作和之前相比是好了还是差了?……我仍想说:这只能靠自己,别人不能帮你做决定。别人的经历只能给你参考,但不能给你任何保证。也许十个人去辞职旅行,有九个人觉得收获颇丰,一个人觉得十分不划算。或许你是那九个中的一个,又或许你偏偏是那个觉得划不来的人。 

 

“旅行不是治病良药”,这是王泓人在采访中几次说到的话,“旅行并不能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也不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然而对于我来说,旅行前生活在很小的一个圈子,出去忽然一下思维被打开,比如出去前没有自由职业的想法,在旅行中见到很多自由职业的人,让人感到生活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种多样的活法,“人生不只是坐办公室”,人生不会有困境,实在不喜欢这个国家可以换一个国家,不喜欢这个工作也可以换一个工作。”

 

“旅行是一种兴趣爱好,就像练习弹钢琴与不弹钢琴的人,难道能够看出他们的显著区别吗?现在热门的谈论旅行这件事情,只是因为它的特殊性,需要特别占用一段时间去做,    难以固定的在一个地方生活,难以和朝九晚X的上班族生活兼容罢了。

 

当问到她,关于她的结局,是工作,还是继续旅行?她谈到:“我不认为旅行与工作是一刀切,做旅行就不能做工作吗?这两者应该有转换的空间。当然我也可以选择读读书和工作一段时间。不过有时候心里想着还有那么些地方没有走,心里还是挺想去的。”

 

消极避世者、信仰与旅行的收获

在旅行是为了逃避现实、信仰的利弊、外观与内观的区别与联系这些话题上,王泓人用一种辩证的态度谈论了她自己的看法。

 

比如她认为,逃离城市生活,消极避世的旅行者一定是存在的,不过旅行中匆匆遇见又分别的人们,很难谈到这样深层次,涉及个人的问题,不过还是那个道理:旅行只是一种爱好,并不能直接解决生活中现实的问题。消极避世者依然需要面对生活,积累生活的勇气。“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常常看到泰国和印度的人们,在全面宗教的信仰熏陶中,人心纯净,并安于恬淡。相比国内的浮躁风气而言,社会的底蕴似乎更为坚实,从而肯定信仰对改善人心的作用,并相信信仰能够带给人以安乐。然而王泓人在有些地方看到的宗教狂热,却揭示了宗教中有弊的一面:“那些与政治挂钩的宗教,成为了政治的利器。也许人为了钱不一定想到去杀人,然而为了神呢?”

 

许多旅行者都有过对于内观的体验与描述,一位北漂多年后辞职,独自旅行两年后的行者曾在他的微博中写到:

 

“这趟原计划一个月的旅程,最后行走了二年整,去的国家并不多,一共十个。路上认识的大多朋友旅行一年也比我去的国家多。旅行半年已对大川名山景点视觉疲惫,如曾经在北京奋斗多年赚了小钱进出高级餐厅买名牌也不能持久快乐一样。直到体验内观,发现旅行和买名牌的本质一样,以不同的方式往外寻找快乐。”

 

王泓人也在自己的博客中有类似的话:

 

“当人遇到的多了,故事听的多了,风土人情也看的多了之后,观过了大千世界,再观的就是自己的内心。”

 

“外界事物对思想上的冲击开始迫使我自己不断去思考。旅行中遇到的一切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在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异国他乡。一些看似本能的反应或理所当然的想法,开始让我产生疑惑,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反应或那样的想法。”

 

“长途旅行的人时间很多,坐二十小时的长途车的时候,在海边发一下午的呆的时候,晚上独自看着星空的时候,我有着充裕的时间去思索疑惑。所有的疑惑究其根本,往往会看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最真实的自己。观外,而后观内。在旅行的很长一段时光里,我并没有过多去思考人生思考自我,更多的是在游山玩水和开阔视野。但现在想来,那似乎是必经的路。”

 

当她在恒河边,看到当地庄重的火葬仪式,熊熊燃烧的火焰,逐渐吞噬了眼前清晰可见的人的尸体,在夕阳下逐渐变成缕缕升腾的烟雾与灰白色的灰烬,庄重的生命划上最后一个句号。

 

当她站在耶路撒冷的军事管制区,装甲坦克就从身旁开过,路上行人神色匆匆,掩面而行,白色恐怖就散步在这种城市的各个角落。然而走过一个匝道,眼前依然是一片商品眼花缭乱,商贩吆喝叫卖的画面,小孩在集市上快乐奔跑,妇女讨价还价,恍如隔世的两重天竟然就在一个通道之隔,人性的力量永远无法被掩盖。

 

旅行表面上的体验是向外寻找快乐,不过因为它能够改变人的观点,让它变成了一个向内的过程,在旅行中,许多观点被颠覆,既定的看法也被一一消磨。旅行让人看到不同生活的可能性,并令人勇于去实现它,旅行也带给人了辩证的态度,以及逐渐清晰的人生方向。

IMG_0410_副本

王泓人都去过了哪儿?

王泓人的足迹:

20119月辞去工作,背上行囊,独自走向未知的广阔天地,开始一场属于自己的壮游。

20119-201112月间,行走国内七省。

201112-20128月间,行走南亚西亚北非六国。

20128-20131月间,从北至南纵贯了非洲,从开罗到开普敦,全程陆路,历时半年,穿越非洲十三国。

20131-20134月间,行走东南亚八国

 

途径国家:

亚洲:

中国 尼泊尔 印度 斯里兰卡 约旦 以色列 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

泰国 柬埔寨 越南 老挝 马来西亚 缅甸 

 

非洲:

埃及 苏丹 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 乌干达 卢旺达 布隆迪 坦桑尼亚

马拉维 赞比亚 纳米比亚 博茨瓦纳 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