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1

 

Changemaker:黄正骊                采访者:Yvette Wang

 

【编者按】

在上海青公馆见到黄正骊,她穿着绿色小外套,打着红色长围巾,正神采洋溢地说着和肯尼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非洲大草原的羚羊大象,悬崖边的日出美景对这位同济建筑系在读女博士来说,都比不过最大贫民窟-基贝拉的世界精彩。

 

这个仅仅3平方公里的长条区域挤着超过70万人口,木制结构的临时房屋紧紧地挨着,电线东倒西歪地架在树枝上,最近的一个水库用于洗衣早已浑浊不清,但是基贝拉的孩子还是每天扛着塑料水桶去盛水。100多年逐渐形成的最大贫民窟,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有些人就此安家,有些人脱离贫穷走向了小康,更多的人看到城市的繁荣而不断地涌进基贝拉。

 

我们的采访从正骊参加这项联合国调研活动说起,下面采用对答的形式。

 

Y: 怎么想到要去肯尼亚做贫民窟研究呢?

J: 其实也有点偶然,当时同济正在招募去联合国人居署的实习生,正好我的硕士是在德国完成的,当时的系主任就是专门研究人居环境,主要是贫民窟主题,曾经在孟加拉国的贫民窟间断地生活了16年。妳知道,现在很多建筑系学生的方向都是如何建造更高大的商业建筑,但是我觉得贫民窟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就抱着好奇心去了。

 

Y: 为什么会不断有人涌向基贝拉?他们追寻的梦想是什么?

J: 虽然说基贝拉的人均收入低于1美金/每天,但相对于许多人在故乡的收入而言还是不错的,许多人在基贝拉生活节省但在家乡建了自己的屋子,就和我们常说的农民工来城市发展是相近的。在深圳也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只是在我们国家是纵向发展的,在肯尼亚是横过来的。所以我很反对贫民窟这种说法,许多国家都提到贫民窟是城市毒瘤,可是这么多人,这么多年不断发展壮大,难道一定是毒瘤吗?在基贝拉,已经有了许多学校,小卖铺,小吃店,这里正不断形成自己的生态。

 

 

Y: 妳在演讲里提到采访的两家住户,正巧都是女性。通常我们想象贫民窟这种人流混杂的地方,女性是弱势中的弱势,妳觉得呢?

J: 虽然说贫民窟是比较复杂,不过它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规则。这里分成13个不同村落,属于不同的民族,尽管没有官方管理机构,比如说村委会,但是实际上也有管理的帮派,也就是一些黑帮组织。所以正常居民的生活秩序是可以被保证的。我采访的一家是两姐妹,她们的房子之前是其他的女孩,也是她们的朋友,由于帮国外组织工作得到比较好的报酬而搬离了基贝拉。另一户是位单身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将两个孩子都送去上学,自己的房子也很巧妙地切出了一个空间作为药房,白天可以做生意,晚上就收起来。这样的女性其实非常多,我还认识另外一个朋友,她采访过在织布厂里工作的女性,很多女孩,还有很多妇女,都非常独立坚强。我还曾经去拜访过一个做护士的女性,她的家就已经搬离了基贝拉,比贫民窟里3平米的狭小空间相比要宽敞很多。

 

Y: 在非洲也有许多的国际公益组织已经运作很多年了,妳觉得是不是有良好的变化?对当地人来说,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

J: 其实我当初去到肯尼亚以为会安排我住在贫民窟,但结果没有,我们和联合国的同事住在了所谓的富人区,和贫民窟差不多是城市的两端,很多联合国的官员很少踏足过市中心(贫民窟在市中心边缘)。我后来发现,其实任何的组织,一旦大了就会有许多问题,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形式主义。象贫民窟这样的课题,也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前赴后继地去了解,提供解决方案,但是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几年过去,慈善经费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于是解决方案就消失了,问题又再次出现。就像我们以前遇到过的问题,当援助把资金和设备撤走之后,当地人又一无所有,这根本的问题是从来没有人告诉当地人应当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当地人没有学会技术,那么问题永远是暂时被掩盖了。从我看到的情况来说,非洲援助最需要的还是技术,往小里说,只要掌握了实用的技术,每个人都可以赚取合理的报酬,脱离贫困。

 

Y: 那说说妳在做的《两个人的基贝拉》影展,这个动机是什么?

J: Thomas是个16岁的男孩,从小在基贝拉长大。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说以后想做摄影师。虽然摄影不见的是肯尼亚赚钱的行当,但我还是把自己的相机送给了他,算是一种祝愿吧。后来他告诉我拍完了,我就把相片拿回来冲出来,发现很棒,而且还有许多我都没有见到的基贝拉真实的面貌。这个影展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直观地了解非洲贫民窟,一方面我也制作了画册-肯尼亚笔记,将自己在肯尼亚六个月的见闻整理出书,将收益用于基贝拉的学校足球赛的经费。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关于基贝拉,最后如果能将收入用于它的改善就是我很开心的。

 

Y: 妳还会回基贝拉吗?或者非洲?

J: 一定会的!由于这次的项目,我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我的毕业论文将是关于非洲基建探讨。作为80后,我们见证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西方建筑冲击了我们的土地。现在中国的建筑同样影响着非洲人民,但是和中国发展历史不同,我们是具有一定的基础接收外部观点的,但非洲还有点不同。所以我很有兴趣研究下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建筑理念带去非洲。

 

开幕式的演讲和采访历时超过2个小时,看到正骊和筹办人-卢睿(九州生气)几个人即疲倦又神采洋洋,衷心祝愿他们活动顺利!还没有看过《两个人的基贝拉》可以前往上海青公馆一睹为快哦!

 

展览时间:
2013年2月23日-3月3日

展览地点:上海青公館(长宁区愚园路749弄38号)

详细信息:http://www.plurf.org/sixmonthsinkenya/

 

笔者介绍:

Yvette Wang,常年从事战略咨询工作,服务过顶级战略管理公司和跨国科技,零售类企业,喜欢琢磨和观察各种各样的事情,对推动女性职业发展和创业成长有着不懈的热情,相信每个人,每个女性都在编写历史,乐于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2009年起参与国内TED志愿者社区建设和推广并创办了第一个女性为主体的TEDxTheGardenBridge正在编写中国女性的生活实录。

微博:@Vislife, @TEDxTheGarden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