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玖与他的“忘不了的记忆”
采写/左宇
等待明玖的时候,我又环视了老书虫一遍,这处成都外籍人士聚集地,以英文图书馆为主题,一曲悠扬的萨克斯,已足够沉醉。老书虫也是成都绿色畅饮(Chengdu Green Drinks)的活动之所,作为分布于全球644个城市Green Drinks的一员,这个本地较为活跃的环保团体,召集着数百位中外人士每月在此聚集,共同“为环保喝一杯”,简洁、轻松、跨界,目前已成为成都地区集学术性、交流性、多元性为一体的公益活动。
李明玖(我们常叫他Ming),以及他的团队伙伴们目前主持绿色畅饮成都的日常活动,本月23日结束了约翰内斯堡全球公民社会会议之旅的他,27日又受邀参与由四川大学与德国特利尔应用科技大学合作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作为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以下简称河研会)的前国际志愿者,现为河研会外籍国际关系专家,以及成都绿色畅饮的组织者,他的日程安排的满当当的,以至于CAPE成都早有采访他的计划,也是数次约访后才得到应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成长背景迥异的青年人,他对环保与社会参与,都想说些什么?
绿色畅饮成都团队合影,右为李明玖
左宇(以下简称Z): 明玖你好!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
李明玖(以下简称M):大家好,我是明玖,出生于四川峨眉山,6岁的时候,我父母移民了新加坡,我也在新加坡读完了小学、初中与高中的全部课程,高中毕业后我成功申请了美国杜克大学,然后在新加坡服了两年兵役(注:新加坡政府规定,18岁以上男性公民强制服役两年)。军人生涯结束后的四年,我在美国完成了我的环境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也就是去年获得学士学位。
Z:新加坡的学校挺不错的,为什么想要去美国上大学?
M:这是我自己的决定,过去十多年我都在新加坡,那里的环境我太熟悉了,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杜克大学对我挺好的,新加坡服兵役的情况很普遍,校方因此为我保留了学籍,在部队服役完成后,我开始在美国上学。
Z:在美国的学习生涯,你都在做些什么?
M:我在杜克主修的是环境工程,不过我在大学期间比较关心社会正义的课题,更多时间花在研究女权主义与参与校园反性侵的工作。我对社区动员(community organizing)很感兴趣,2011年美国参众两院中期选举中,我在学校做协调员的工作,通过在校园中举行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开展包括选民登记的活动,大家也讨论了许多选举意义的活动,用社会参与的方式,去关注社会的改变。
Z:在社区的工作让你得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M:理论上我的认识是关注到了社会公平。我们有非常真实的看到:有势力的权力集团主导了舆论,而弱势一方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障。
从此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得到参与的机会。
Z:这和你学的专业不搭边啊,那你的学习怎么办?
M:(笑)只好逃课了。一般来说国外学生在美国读大学都比较努力,我相对例外。不过到最后我的成绩还过得去吧。我当时觉得自己学的专业没有很好支撑到自己所关注的科目,我一度还挺郁闷的。
Z:听说你的毕业旅行给你带来了许多改变?
M:是的。毕业后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法国巴黎学习法语,之后又我参加了WWOOF(世界有机农村组织),前往法国南部的有机农场工作了3个星期,交通费我自己掏的,农场包吃住。在这里我把以前许多对社会正义的课题都赋予了实践。
比如我们认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获得足够健康的食物,可是很多人,可能因为Ta的收入、肤色和所在地,不能得到良好的物质保障,有机食品成为了特权人群的私享;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认为有机食品应该是人人得以共享的话,那我们面对的挑战就是:开通更多渠道,让更多人得以享受有机食品的福祉。
在农场的工作,让我看到了一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我所在的农场会逢每周二与周五,在当地社区摆摊,与当地人签订订单,定时为他们配送当季有机食物,一个农场可以服务80个家庭,当我在这里工作的时候,我很明显的感觉自己所贡献的东西,非常直接的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农场环境也很好,在这里工作让我很有成就感,因为我们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优质的生活。所以当我去年9月回国之后,我就想在国内找这样的机会。
Z:所以你就来河研会了?
M:当时我在网上搜索,关键词是“有机农业+成都”,我在网上找到了成都市郫县安德镇安龙村,这里有生态农业的项目正在开展,我进一步搜索后发现,原来这是由河研会在推动的,我就给他们打了电话。正巧当时河研会正在开第六届岷江论坛,他们说你来参加吧,我就去了,从此成为了这里的长期志愿者。
Z:你是在中西方交融的背景下长大的,你在河研会的环保工作中,你觉得国内志愿者与国际志愿者分别对环保公益事业,认识上有没有什么区别?
M:有点。我在河研会的一部分工作是志愿者管理,经常会处理申请者的表单,收到的申请表中,不少同学表示“我想出一份力”“我课少,想做点保护环境的工作”,我是觉得,除了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之外,你还需要对你做的工作,有一个理念去支撑你一直去做。
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自己想做一些事情,停留在慈善的层面,感觉自己在施舍,用自己比较多的时间,多换取一些阅历,我认为这是不够的。我很少看到有同学说:“中国的环境如此之差,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事”,“我要做”与”我应该做”,这之间的区别,会让你对环保工作是不同的理解,”我应该去做”,有了这个理念去支撑,你可以坚持得更久,用个例子去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可以做志愿者工作,做很多事情,也做的很不错,但是在毕业时,就开始考虑所谓更多实际的东西,觉得之前自己做的事情就没有必要性与迫切感,这是很浪费的。
Z:我能不能理解为“应该把志愿者工作经历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让志愿者工作经历可以帮助到自己的职业发展”?
M:不一定这样说。许多公司也不太注重这个志愿者经历。
公司如果招聘大学生,看重什么?是学历、专业,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实习经历,这在哪个国家都一样。相比而言,企业可能觉得一个更好的在校成绩,与专业有关的实习,更有价值,而志愿者的工作只是浪费时间,是因为精力过剩才去做的事情。
我们的同学没有意识到,许多事情,不是说我们现在可以去做,好像很酷,许多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当然,社会并没有传递到这些价值,我们的社会体系没有很好的支持学生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的志愿者参与意识也远远没有达到。
我喜欢用“忘不了的记忆”来打比方,当你真正认识到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了解到不公平背后的制度、体系,不公平的本质,它的起源,当你有了这方面的认识后,会有某种冲动想要去参与到一些工作,比如社会平等,比如社会资源分配。
然而同学们大部分都考虑到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工作、比如结婚生子,而我们要去为社会做贡献的理念还不够稳定,这种民间参与的力量,至少在现阶段是被低估的。
如果你真正有花一段时间去接触了一个领域,去聆听这方面的,很多人的声音,特别是没有被媒体报道过的,少数人群的诉求,试着把自己思想放开,去接受许多事务之后,你的信念会越来越牢固,你会想着让大家也和你一样参与到这个领域的改良中,走向Tipping Point(临界点),然而把公众推往这个临界点上,需要很多支持与探索。
总的来说,我接触的大部分的年轻人,依然停留在施舍的层面。
Z:有人有没有问过你,为什么在毕业之后,要选择在NGO做一名志愿者?假设你现在可以有一份几倍于志愿者津贴的待遇,让你选择,你会不会去考虑、去比较?
M:河研会给我补贴,我花费不多,在这里也够用了。我是觉得,当你选择去做像志愿者这样的工作之后,你怀着信念去工作,你会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我也可以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但是这样对我没有太多意义,我希望为城市、社区贡献到更多的东西。难道你没有发现,有时候你的工作意义,与你的收入并不成正比。
Z:你是如何与你的父母沟通的?如何让他们明白的做工作的意义?
M:我的父母对我比较放养,而且我平时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比较自信的状态。我觉得现在的年代不是讲一个能不能吃饱的问题,尤其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不存在吃不饱饭的问题,我的身体也健康,真的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话可以去工地打工。
我是认为更有能力,有优势资源,有更多人生选择的人,应该选择活得苦一些。“好像把天平中砝码多的一头,放到另一头”,让社会更公平。
Z:请简单介绍你在河研会中做的工作?
M:主要是志愿者管理、行政方面的工作,还有项目申请,项目执行(如安龙村骑行筹款等),也有组织内部能力建设,机构发展等,与同事确认职责与分工。
我的感受是,在工作中,很重要的是建立体系。通过制度,鼓励大家参与沟通,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有时候我们可以很简单的说“我们这样做吧”,但是如果没有人去跟进这个项目,很多想法就不能够发生,你需要建立一个体系,培养组织与参与式文化。
NGO有许多不同的组织构成,有些分得没有那么清晰,有的则就像公司一样,可以做得很专业,我现在在设计制度的时候,是希望大家良好完成分内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跨部门的,培养一些不同的技能。
Z:你在工作中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M:机遇:因为我英语好,所以我负责了河研会的涉外工作,这可以让我接触到不同环保机构,来自不同国家的业内人士,我感觉有许多机会。
挑战:我做的很多是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工作,我要考虑怎样去安排同事分工,让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需要我也从一个很大的层面上考虑,宏观整理组织内部的架构。不过一些问题,从同事的角度去考虑,他不一定能接受我的安排,这是一个挑战。
Z:在你看来,草根应该如何看待环境保护与国际交流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更侧重哪一方面?
M:我觉得应该把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给草根环保工作者,促进国内外草根组织工作者的交流。我们需要在社区里联合更多的草根工作者,发出更大的声音,促成知识的传播,与资源的分享。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大NGO控制着对外交流的资源,我们应该让这个社会更多元,让公民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所以我们应该游说企业与政府,纠正目前资源配置上的问题,让他们能给到草根工作者更多公共资源,但是这个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的方法就是公众联合起来,发出更大的声音。
按理来说,促成环保工作的出资方,应该是也必须是资源的垄断者,虽然目前有很多企业注意到了环保的影响力,但我们也看到有些问题,举个例子:一个污染性企业每年造成100万美金的环境破坏,但是它每年只拿出20万美金,拨发给几个NGO,让他们去保护环境。这是一个非常虚伪的行为,不仅进一步破坏环境,还制造了维护该企业的舆论。这种非常不公平的现象已经发生很多了,必须需要我们对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修改政策。
社会变革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方面组织草根力量去基层倡导,另一方面是做顶层设计。我观察到,在许多环保问题上,中央政府是有意识到,我们有这样多的学者,这样多院士,智力层面上的东西我们是足够的,但是问题就出在地方,地方在执行、跟进上做的不够。
我也一度以为可以借助国外许多先进的理念,但这一块目前是很设限的,因为涉外的学术讨论,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学术空间相对比较封闭。有时候为了开一个会,需要设计好几份方案,用于备案,在这样的监管下,我们很难去评估涉外学术交流的成果。
从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我觉得国内的政府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向民众做交代的责任,这一点不得不提到,国内与美国在政治结构,很多不一样。其实我们也有一些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比如信访、比如市长信箱、市长热线,但是真正能够很好的利用信访制度、市长信箱等,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是少数。
我们应该培养公民意识,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真正存在许多问题。每年那么多人报考公务员,我们可以从试题里,让参考的同学们,让民众意识到:公务员是应该对公众负责任的。
许多事情,光是NGO做是不够的,政府需要做更多的事情,让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NGO的普通老百姓,能够有公众意识,自觉参与到公众决策之中,而且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利用现有的渠道去反映问题,以及自我教育。要一个人达到这样情况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目前没有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看到这个趋势。
Z:我感觉你自己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持乐观态度,但是从大环境出发,又感到很失望。在这样矛盾的环境中,你做环保工作,是怎样保持良好心态的呢?
M:试着接受一种可能——“一切都已经太迟了”——这个世界已经无法拯救,很快一切就会结束。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工作,你能更豁达,更拿得起放得下。换一种方法来说(思考很久),心态的保持与个人的经历、背景、性格也有很大关系,没有公式定理可循。
Z: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特质,才能做好环保工作?
Y:我认为是谦卑,对工作与生活怀着谦卑态度。谦卑是对学习始终保持很积极的态度,虽然我们常说,大环境是怎么不支持我们的工作,但如果你有一个很谦卑的态度,你不会期盼着自己的工作就能够改变这一切。要知道,做环保工作的人很多,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只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一份子,你能够做一点,就是一点,在整个团队里,我只是一个很小的一部分。当我有了这样一个认知以后,会对成功与失败又重新的定义,也会看得更开一些,我一直是想以轻松的心态去做志愿者工作,如果自己给自己太大压力,会有些吃不消。
Z:未来的打算是什么?
M:希望能找到一些合作伙伴,在一个或者几个社区,做一些实地实践,把之前自己对一些优秀项目的理解,结合当地的情况,去复制、推广,我想以后会一直做这样的事情。
Z:有没有想过更个人的目标,比如恋爱、在哪里定居等?如果现在不考虑,什么时候考虑?
M:我希望是顺其自然。我周围的朋友,基本都接受或者理解我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谈恋爱,现阶段来说,个人觉得很无趣。因为在这个年龄,如果只是讨论这些的话,感觉把自己的世界弄得特别的小,其实这个世界如此多元,有六七十亿人,让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可能性,只是大家没有看到罢了。我个人认为,生活中没有安全感的人,会去想通过物质上的积累,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某种价值,如果心灵比较空虚的话,很容易就这样子。所以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常常想尽快结婚、买房子,去安定下来。现在的人很浮躁,想通过这样看似主流的方式让自己安静下来。
Z:你支持前段时间绿色和平在北极进行的示威行为吗?
M:支持!
补充资料:
一、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简介:
河研会——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成立于2003年6月5日,是一个由民政部门批准注册的民间公益环保组织,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5A级。该机构以府南河工程专家为基础,拥有一批包括资深、稳定的专家与不同年龄层海内外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团队,围绕“如何才能让河水变清”课题,广泛开展河流研究、“安龙可持续发展示范村”、环境教育、“岷江论坛”等项目活动,并与包括中科院生物所、英国珍·古道尔研究会、联合国人居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美国、加拿大、法国大使馆等海内外机构、各界人士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二、安龙村项目介绍:
坐落于府南河上游,岷江中游段,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成都市郫县安德镇的安龙村,其“安龙可持续发展示范村项目”从生态整全观念出发,设计闭合循环的农户生态家园系统,实现源头减排和不污。
主要包括:沼气池,处理禽畜粪便;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旱厕,节水同时处理人的粪便;庭院人工湿地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乡村环境教育及农民能力建设;搭建城乡互助平台,培养可持续的环保力量。
试点成功后先在水源地推广,最终目标用此模式覆盖成都主要河流两岸,形成“河流保护带”,实现河流保护目标。
三、成都绿色畅饮往期活动文章《Areeya——最亲爱的蒙古之行》
http://www.douban.com/note/299531496/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3/12/li-ming-jiu-and-his-unforgettable-memories/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