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赵轩

  1. 想知道一个国家以什么自豪——看他们的货币。

美国的纸币上充满政治元素,满眼都是白房子和总统;中国的一元纸币正面是毛爷爷,背面是杭州,其他还有黄山、桂林山水;巴西的钱上都是动物,各种热带雨林动物(尤其是参观动物园回来之后感受就更深了)……

货币专题未完待续,我准备将这个话题作为Global Pop Culture的课程project,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

 

  1. 定语从句是个好东西,口语用起来很欢乐。

用which从句修饰一整句话,其实在口语中很好用。比如陈述句“My brother was born in Ghana ”,再接一句“which is now in the States”。如果用于转折句就更好玩了,比如“We are really having a good trip”,然后再接一句“which is definately not the best one in my memory, though.”——尤其是由第三个人接上,喜剧效果很好。

 

  1. 如果你可以在纽约活下来,你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活下来。

我上次从Penn Station转到Grand Central,后来在机场结识的新朋友用这一句话概括了纽约的庞杂和忙碌。但我现在觉得,这句话只对了一半——能在纽约活下来,只能说明你能在城市机器里活下来,但到了城市文明之外,就不一定行不通。

 

  1. 裙子上没有口袋的女人,她们至少有bra。

所以我们应该歌颂造物的伟大,让没有裤子口袋的女人不至于为无法随身携带房卡而烦恼——船上很多女生都直接把房卡插在bra或者吊带上,尤其是在甲板上穿着比基尼晒太阳的美女们。但如果既没有口袋又不穿bra,那就没办法了……

 

  1. 环抱双臂不一定是一种警戒的肢体语言,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很冷。

虽然这句话也很冷,但是我还是要说,美国人不但浪费资源,政府也从来不出台空调温度大于等于26°的标准。

 

  1. 想象一屋子穿着“清华”“吉林大学”“蓝翔技校”“新东方(厨师技术学校)”的人。

我很喜欢这个比方,不知为什么美国人基本上男女老少都是T-shirt。我讨厌T-shirt,于是在他们看来每天都有漂亮衣服,室友还问我借靴子穿……在Princeton的时候住在Xiang的房间里,我偷偷拍了一张他的衣橱的照片——十几件浅色衬衣,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英俊的衣橱……

 

  1. 船上就像New York City,每一刻都有很多事情在发生。

一个船上的教授和我聊天的时候用的比喻,可见NYC在美国人心目中坚不可摧的地位。由于这个海上大学每天都有很多活动,所以一不留神就可能错过了什么宝贵的信息和资源。我实在很喜欢这个比喻。

 

  1. 虽然可能politically incorrect,但有些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不是无源之水。

由于照顾到political correctness,所以就不展开了——其实美国人心里也一样,心里不知怎么想,但口头上的赞美都是一套一套的,听久了总让人觉得有隔阂。就好像美国人会说所有的东西都是“interesting”,其实“有趣”只是一个中性词。

 

  1. 别问我“How are you?”用中文怎么说,其实中国人打招呼从不问“你好吗”。

一般美国人学完“你好”之后,有1/2的概率会想要学“How are you?”(另1/2的可能是“谢谢”和“再见”),我一直告诉他们是“你好吗”,直到有一天一个中国长大美国读书的学生迎面走过来,问我“where are you going?”,我才突然发现中国人的打招呼方式是“去哪儿呢”(“吃了没?”是老一辈的文化传统)。正像他们觉得“去哪儿呢”可能是侵犯隐私,中国人可能反倒觉得“你好吗”才是侵犯隐私。

但关键在于,当英语里问“你好吗”的时候,其实他并不真心期待一个回答。

 

  1. 肥胖是耻。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违反political correctness,但因为不必要地消耗了太多地球的资源,所以我还是要说,肥胖可耻,贪食是罪。

 

赵轩 SAS环球游学 《追寻生命之光–环球游学,那些并不遥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