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责任编辑:庄巧祎 

当环保成为职业:****

吴昊亮在大学时发起了南京首个地区学生环保社团联盟“绿石”,05年绿石成功转型成为注册环保NGO,他也是济溪环境交流网络的创始人。从充满理想主义的大学生成长为全球绿色资助基金(GGF)中国协调人,他见证也参与了过去10年中国环保NGO的发展历程。专访中,他分享过去经历,反思现状,也畅想未来。他牢记梁从诫先生的8字箴言“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黄泓翔是许多CAPE读者熟悉的名字。我们一起见证了他在南美、非洲的足迹。从哥大毕业的他,现在他是一家中国在非公司的商务代表、一名自由攥稿人、一名调查记者、《中南对话》交流平台的发起者、一名研究中国海外投资的研究者。在这篇自述文章中,他讲述了自己的职业观:重要的不是职业,是梦想。

杜莎的采访让我们有机会认识《青年环境评论》创始人、鸿芷空间的创办人霍伟亚,这个走“另一条路”的人。“从大学环保社团,到环境媒体;从独立杂志的主编,再到公共空间的创办,他一直将自己视为一个保持姿态、单枪匹马的公益人、媒体人,遇到不对的事情就要大声说出来,在反思中前行,积极做出改变。”

环保志愿者故事:

这篇文章由CAPE成都的Caper 左宇采写。河研会志愿者、成都绿色畅饮的负责人李明玖在采访中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跨文化成长、学习经历和他投身环保的故事,也分享了自己的职业发展选择和他对环保领域的观察与思考。

在海峡另一边的青年人,为了世界的绿色,在做些什么呢?拾烟蒂、净滩、践行垃圾分类、马路快闪关切南极、为简单生活节做志工,从台大不同凡响社、“Reyouth青生活”专案到台师大“根与芽”环保社团……所有这些绿色行动,仅发生在一年内。这个高雄女孩相信,有时,人就是要为了某些价值而活下去。对她来说,环保就是重要的价值。

因为失恋、因为订阅华夏地理,邓天成机缘巧合地参加了一次水资源考察活动,碰上了导师中国河流专家杨勇。因两人的忘年交和对河流问题的关注,港大毕业后的他直奔成都,在杨老师建立的横断山研究会工作,开始组建河流信息数据库“中国河流网”。他也寄来了他的青藏高院科考日记。编辑部选取了部分刊登,一起随着他的记录了解西部水电开发状况、领略青藏高原的风光与途径之地的风土人情。

融入国际环保运动潮流:

倪小乐去年在对自己的职业经历、博士学习进行了反思总结后,写下了这篇小文。“辗转外语系本科,公共管理硕士再到环境学博士的求学过程,加上期间做过的几份工作似乎符合了这个跨越学科,行业的过程。这些经历和最近的专业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理解环境问题需要开放的学科视野,丰富的知识结构。写下这些文字,希望和大家分享我的个人经历和想法。”

IWECI系列的三篇连载,是作者庄巧祎在参加了“国际妇女地球气候峰会”后写下的记录文章。她有幸聆听简·古道尔(Jane Goodall)博士、纨妲娜·希瓦(Vandana Shiva)博士、海洋生物学家Sylvia Earle等环保界女性领袖的智慧演讲,重新思考女性在环保工作中具有的未被充分挖掘的变革能力。第二篇文章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350.org的反二氧化碳排放倡导运动。同时她也在积极乐观的激励式演讲中反思那些隐藏的矛盾和冲突。

 

如果您对环保议题感兴趣,欢迎继续向我们投稿,点击专题征稿,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