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志桐 小艾  陈瑶霖    摄影/哲锐

在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潮汕青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践着自己的公益主张,既有在成熟公益组织中工作多年的职业公益人,也有在本职工作之余服务社区的返乡青年,更有尚在校园就开始有着服务社会的如风少年。当然,也有更多的本土青年,在默默酝酿或者尝试着自己的公益想法。

公益,早已不是在社区做志愿者这么简单,当社会创新与公益越来越紧密结合的今天,它与本土社区又将产生怎样的碰撞火花?而本土青年们,又是各自有着怎样的公益践行与想法呢?这个国庆假期,汕头青年坊选择了CAPE Meetup这样一种新颖有趣又高效的分享聚会方式,和本土青年一起探讨上述问题,并进行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

 

Part 1 破冰暖场环节

活动一开始是破冰暖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参加者要在8分钟内尽可能认识最多的人,然后认识最多者向全场介绍认识的小伙伴,以及做自我介绍。很快大家就纷纷围成几圈,向身边的小伙伴介绍自己,特别是在公益方面曾经参加过的实践和思考过的想法。通过这个环节,大家很快熟悉了彼此,而且也为接下来公益主题的讨论进行了预热。

照片1 暖场(向全场介绍)(1)

 

Part 2 分享环节

在报名环节,我们除了搜集报名者的信息,同时也搜集了他们想对分享者提出的问题。在分享环节,嘉宾们除了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思考,也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林海全:公益是我们所有人的事

微博:佛山星儿特殊教育、佛山星儿乐扶社工、桂城义工联

第一位分享者林海全, 目前在佛山自闭症儿童服务机构星儿、以及乐扶社工机构从事社工工作。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七年的公益之路的经历与心得。

从进入大学伊始,学习社会工作的他就进入了学校的公益社团。大学四年中,他多次在不同的农村社会工作基地参加社工服务,特别是从事农村地区的灾后重建社工援建服务。毕业后他开始在佛山星儿特殊教育机构做社会倡导,并创办了佛山市首家针对残障人士的社工服务组织——佛山星儿乐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工是什么?与义工又有什么区别呢?他解释到,社工和义工之间既有交集,却又互有区分。从工作性质上讲,社工是一个全职的公益人,拥有稳定的薪金收入,同时依靠自身专业的社工知识和服务技巧来开展活动;义工则大多根据自身的职业背景来开展活动,扮演着一个兼职公益人的角色,获得的报酬微乎其微。目前,社工和义工服务的范围还很模糊,很难界定。但是,以不同的存在形态服务于公益事业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共通点。

“社工是一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他说,通过做公益,自己改变了很多,学会了与别人更好的沟通交流,也更加了解真实的社会。他也相信公益不单单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事情,它是全社会所有人的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照片2 嘉宾1分享(2)

Wendy:在支教中反思农村基础教育

微博、微信:汕头青年坊

Wendy微信公众号:张姑娘的店(hizhangstore)

第二位分享的嘉宾是汕头青年坊成员Wendy今年六月份刚从广外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她目前在潮州的乡村中学担任高中英语老师。自比为一只基础教育的菜鸟,她向我们分享了大学四年里为公益所做的一些事,试图带来一些关于公益和基础教育的思考。

现在的支教活动越来越多,但是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前两年一篇《大哥哥大姐姐请不要来支教》更是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质疑。而Wendy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支教实践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支教能够发挥实实在在的效果。

她总结了支教教学中必备的四要素。第一,尽量本土化。她认为教员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性格差异和成长环境,内容尽量本土化;第二,拥有过硬的教学方法。她建议支教参加者可以借鉴一些专业的教育公益组织的做法,在事先进行准备,或者向培训机构学习,接受专业的教育培训,并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传承。第三,合理的运用教学媒介与工具,她分享了在惠州支教时,老师通过名片来介绍自己的方式,启发学生以个性化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案例,同时强调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发现它的学习价值; 第四,确立合理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管理方式。在支教经历中她总结了自己一套管理教学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Wendy说,支教活动比较适合掌握专业教学方法的大学生参与。方法正确效果良好的支教活动,能一定程度弥补了当地教育和文化资源匮乏,也为社区的居民们展示了文化生活新的可能性。而支教本身必然带来一些碰撞,它们来自于成人和儿童世界、城市和乡镇文化等等,我们只能把有利的一面展现到最大化,减少碰撞。她说支教经历让她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她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实践与反思中将会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如今,Wendy在工作之余还开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来推广家乡凤凰山茶文化, 开始了另外一种公益尝试。

照片3 嘉宾3分享(3)

 

吴利珠:让农村社区的年轻人少走些弯路

微博:览表图书室

来自揭阳惠来的吴利珠, 15岁那年只身外出打工,后来在北京一家为打工者服务的公益机构工作,今年年初她回到家乡,成了当地中学的义工老师,并用自己微薄的积蓄和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在村里开办了一个公益图书室。

在学校担任义工老师的时候,吴利珠努力让学生学会独立。为了能够更形象地传授知识,常常会花很长的时间向朋友了解某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课堂中以讲故事掺杂知识的方式进行讲授。在逐步唤醒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她也留意到了村内未成年人外出打工的不正常现象,她吃过没有读书而过早外出打工的亏,不希望自己的老路一次次地在更年轻的一代身上重演。因此,她克服场地和资金等方面的障碍,在学生、村民、学校以及多个公益机构和大学师生的帮助下,在村中成立了“览表图书室”,希望用文化知识的力量推动社区改变。

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学生如今已经自发地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也培养了自发维护图书室这样一个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尽管我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我会坚持下去,”未来她的计划是,“成立一个打工者互相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特别是已经有了打工经历的人可以对即将离开家乡出外打工的年轻人提供引导,让他们少走我们当年走过的弯路。”

 

小石:“不靠谱青年”的靠谱公益

出生于97年的小石自称“不靠谱”青年——因为他是一位摄影和越野的狂热爱好者,在15岁那年,他还在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之余”折腾“出了澄海青少年志愿社,并担任澄海博今民俗艺术馆的馆长助理。

11岁那年,小石看到了电视上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便在心中萌发了参加志愿工作的想法。4年后,他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通过网络召集的形式成立了澄海青年志愿社。尽管年级轻,他们却找到了不少推广活动的好路子:他们积极寻找本地的网络媒体、商家进行合作宣传,还争取到了本土企业家的支持。尽管年纪轻,但是成员们并非空有一腔热情。在把自己的公益想法和本土社区的实际相结合上,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先进行到实地进行调研,根据评估标准确定服务对象和范围,并寻找计划在公益和慈善方面进行投入的本土企业,在两者间搭建实现的桥梁。

作为一个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小石他们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阻碍,对此小石的经验是:多与一些成熟的公益平台联系,还有将团队注册在团市委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名下,以及多与团队成员沟通,帮助他们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公益学习两不误。

 

Part 3 头脑风暴

在互动环节中我们设置了头脑风暴,让大家探讨如何解决在实际公益行动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也提出可能在本土社区进行实践的公益方案。一开始我们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随着讨论的升温,大家也积极打破小组分界,开始与在场地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照片4 头脑风暴小组讨论(4)

 

让公益主张更加实际

“学生公益团队不够接地气怎么办?””我们的公益行动如何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职业公益人如何在实践公益理想的同时保证自己的生活来源?“ 在解决问题环节,各位有着公益经历或想法的参加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大家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一是寻求专业的公益组织,特别是专注于扶持社区公益项目的基金会提供项目指导建议和基金支持;二是要多开展实地调研,了解社区的真正需求,让自己的公益想法更好地与实际结合;三是想办法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

让学习社群成为可能

在接下来的提出方案环节中,大家首先提出了一个在社区中推动学习社群形成的方案。来自汕头大学的李炜堃在家乡汕尾成立了大学生公益组织“Horizon”,提出通过邀请本土的学者和汕尾籍的大学生到当地的中学举办讲座和分享会活动的方式,带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是课本知识,而接近于通识教育。但他希望让这种学习平台走出校园,拓展到社区中去。

最终大家讨论出来的方案是:第一,在充分利用开放的网络学习资源(例如网易公开课、路客网、MOOC学院等)之余,我们可以推动一个线下学习平台的建立,连结社群中的人,带动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发现,促进更多的碰撞;第二,要制定适当的规则来维护这样一个学习平台,例如在一定时间内设定一个共同学习目标,并且大家定期在一起讨论交流分享,互相监督学习的进程,同时这种学习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片面的学习书本,一次如何在社区中举行创意市集的思考就可能带来很好的学习机会——帮助大家学习一些公益概念、组织社区居民和发挥创造力方面的实践手法等。

让创意/信息自由分享

最后大家又提出了一个关于本土青年公益的创意和信息分享平台的构想。主持人瑶霖分享了《人人时代:未来是湿的》这本书中 “发挥无组织的社会力量”的观点,她提出了一个构想,例如开发一款创意分享软件,可以像图片分享社交工具instagram一样页面简洁引人注目,任何有了创意但是苦于想不出具体实现步骤的人可以分享一张表达自己构想的图片,并附上简短的介绍——甚至只是一个概括的标题进行分享,其他人可以像维基百科那样按照一定的规则去补充、完善这样一个构想,在让信息自由分享的同时也发挥大家自觉维护这个网络社群的意识,在推动创意形成与实施的同时,也让这样一个自由分享的平台壮大发展。

具体到潮汕本土青年的公益实践,在潮州农信工作的蔡煜堃提出,目前潮汕地区信息流动度不高,不少年轻人的确有着自己的公益想法,但是缺少一个信息整合和对接推广的平台大家知道的事情。他曾经尝试豆瓣上搜集信息集中发布,但全靠人工操作不仅耗时而且还会造成信息的遗漏。大家又提出应了寻求与网络技术团队合作的方案:一是通过设计出自动抓取信息的程序,并发布到一个综合的网络资讯平台,让信息获取和发布又快又好;二是可以在高校中寻找这样的网络技术团队,在为学生们提供实践自己所学知识、服务本土社区的同时,也可以节省平台建设的成本。

 

 Part 4 活动总结、反馈与后续行动

3个小时的活动很快结束了,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转移到了活动微信群里继续讨论,大家都期待着后续的进一步行动,也期待着在一定阶段的实践行动后,再来一场Cape Meetup和大家一起分享心得,探讨潮汕地区的青年公益成长。

这次不少参加者本身也有过参与社区公益的经验,既有希望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社群的汕大学生,也有着在本地组织读书会的老师,还有的在专业义教机构工作过,活动场地提供方——里仁书吧(微信公众号:LRBOOKBAR)的创办人陈宁也来到了现场参与互动。她讲述了自己辞职回到汕头创业的经历。作为一个主打读书分享和文化创意的空间,里仁书吧之前也举办过一些读书和分享的活动,希望更多的潮汕青年能够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共聚改变与创新的力量。

照片6 合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