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人在非洲

——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女孩的非洲社会实践

采访/庄巧祎      整理/左宇

一份探索世界的心,外加一张单程机票,哈佛毕业的王媛从波士顿来到肯尼亚,决心在这里度过两年的时光;从世界经合组织到联合国再到欧盟,最终落脚一个NGO,她目前在做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的研究;几次深入贫民窟,并开发在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王媛希望中国企业在肯尼亚的投资能够与当地社会发展更加契合。

采访者:庄巧祎 (以下简称 Z )

被采访者:王媛 (以下简称 W )

飞往内罗毕的单程机票

Z:为什么钟情非洲?

W:研究生的第一年暑假,我去了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实习,每天做着老板让做的事情,却感到自身的能量耗尽,创新与求知欲都在枯萎。巴黎的生活可以很精彩,可精彩背后需要有代价。年轻的时候,好奇心、精力、能量都在办公室中耗尽的感觉很难受。我是渴望冒险的人,去非洲,也是一直以来的想法。非洲的土地,让我感觉更自由些。结缘非洲最早是因为加纳。我在研究生阶段的论文与加纳相关。我们曾经扎在加纳三个星期,开展田野调查。走进加纳的中小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我和同伴两个人在40多度的天气行走在加纳的大街小巷,做问卷调查,回来整理,写毕业论文。那都是红土和着汗水和欢笑的记忆,很难忘。总之一直就心心念着这块土地,觉得这里更淳朴,更真实,而这两样正是我一直向往的。

Z:毕业直接去非洲,当时都经过了那些考量? 说说那张去内罗毕的单程机票背后的故事吧?

W:从肯尼迪政治学院毕业时,当时很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入哪个行业什么的,单纯觉得不愿意选择留在美国熬绿卡,世界之大,希望趁年轻的时候多走走看看;加之一直心念非洲,就一纸机票过来了。不过在没有联系好工作的情况下就过去,我从来没有尝试过。此前我曾发邮件给一位在世界银行驻肯尼亚办公室工作的伊朗学长,他的信里写着”Don’t stay in the bubble, come to the real world.” 那一刻,忽然有一种冒险的感觉被激发。当时,我没有工作offer,只揣着一张飞往内罗毕的单程机票,拎着三个行李箱。学长给我了一个暂住的地方,所以下了飞机不至于无处可去无家可归。

Z:到了之后开始找工作找房子,开始新生活, 说说那段时间的经历吧?

W:求职比较艰难。完全空降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只有一个朋友,要建立自己的生活,职业什么的,回过头来看,真的挺不容易。

本来觉得自己毕竟已经硕士毕业,而且是从好学校毕业,找工作肯定不难,但慢慢的这份傲气就被现实磨平了。毕竟,在许多公司和组织招募的时候,当地人会比外国人具有很大的优势,也因为初来这里认识的人很少,圈子小,机会少。最终还是朋友的介绍下去了联合国,第一份是联合国粮食署的实习,做着类似PR的工作,整天文山会海的工作让我不太适应。那段时间的自己情绪总是提不上来,和当时所在的Team也不太合,每天可以说到了以泪洗面的境地。现在想来挺不容易的,一路坦途的话,成长会放慢很多。

做了三个月,不喜欢,继续找。从联合国出来的那会儿,回首来看,是我在肯尼亚的最低谷吧,四处找工作碰壁,又面临着要搬家,父母担心我,希望我打包回国,我也在考虑是不是还要继续在这片地方呆下去。但当人在最低谷的时候,就懂得从生活里面抓住即使是最细的一根稻草,给自己的生活添些希望,并且懂得笑看人生,觉得,呵呵反正也是最底端了,倒要看看还有什么更难的情况出现;到谷底,向下的路已经没得可走的,那么接下来的趋势便只能是上坡了:)然后就是踏踏实实地,先找地方搬家,然后四处投简历,刚从学校出来的那些傲气一点没有了。通常在这样的时候,生活便给了我惊喜:朋友介绍,我遇到了几位在中非关系领域做研究和事务的人;再后来,找到了现在这份工作,安心做做中非研究;再接下来,在肯尼亚有了自己的小伙伴们,开始奋斗自己的小小社会企业,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工作一起玩,生活慢慢就进入正轨了。

关于工作、中非卓越基金

Z:说说你目前的工作吧?

W:我是从今年2月开始,在中非卓越基金会(sino-africa center of excellence foundation)中从事中国公司在肯尼亚的调研。该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底,并在2013年初在内罗毕设立办公室。牵头成立该基金会的是加纳人。基金会主要希望能够加强中国与非洲的民间交流,特别是商务领域,以及双方交换实习生进行交流的项目。肯尼亚的律所、银行非常希望与中国人打交道。如果有了解中国

文化背景,以及沟通方式的员工参与其中,对他们的商务行为会很有很大帮助。其次是在肯尼亚做的有关中资企业在该国投资的情况调研,中资公司在这边遇到的困难等等.

Z:目前有实习生参与到项目中吗?

W:有的,目前我们已经招收了一期的实习生,一共6个人。他们主要是利用暑期时间来到肯尼亚,分别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我们的实习生项目通常选择与当地律所、跨国银行在肯尼亚分支机构合作,还有肯尼亚当地的银行。这些行业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比方说中国企业需要在科尼亚注册,律所与注册会计事务所需要参与到项目中。宾馆也是这样,在中非合作中是很大的一部分。

Z:你们的实习生项目在肯尼亚的发展如何?

W:目前看来需求量是很大的。我们与非洲方谈,他们答应的很快。我们这边在跟进招募与面试的工作。实习生通常要经过两轮面试,一轮是我们的筛选,一轮是目标公司的考核。

Z:聊聊你的研究项目吧?

W:我的研究主要是中国企业在肯尼亚的一系列调研。设计问卷囊括公司经营的大小方面。目前在肯尼亚的中资企业有两三百家,一共对其中的75家进行访谈,从中反映中资企业在肯尼亚的投资状况,看看中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支持。调查结果将分为中英文两个版本刊登在我们自己的网站、其他网络媒体、以及国内相关机构的媒体上面,方便大家查看。这份调查中关于肯尼亚的政策影响更多的还是针对中国方面的,我们希望看到中国的政府从中了解他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具体支持。

Z:现在大概进行到什么程度?

W:差不多完成了75多家企业的调研。受访企业涵盖房地产、基础设施、酒店餐饮、贸易等行业。从中暴露出来一些尖锐问题,比如当地的腐败问题、基础设施上的障碍(经常断电断水,城市交通不便,经常堵车)、个人人身安全等。这些问题很具有代表性,中国企业在非投资遭遇的很多问题,在其中都有体现。目前正在进行数据整理。

Z:你们的机构资金从何而来?是来自肯尼亚方面的支持,还是中国方面的?

W:目前没有中国方面的资金。运作资金目前主要是靠理事会成员自己掏腰包……

Z:你在非洲,通过观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数据型的见闻可以在这里分享的?

W:我们在调查中常常会问中方企业:“你们这里是否有女性员工?“中国公司还是多以男性为主,女性比例较小。毕竟属于公司外派,女孩子一般不会来到欠发展的地区。女少男多,这是我的亲身感受。其实在肯尼亚这边的中国人已经有近四万人,百分制六十左右都是建筑企业,比如建筑工人。缺乏真正有国际化视野,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

Z:你们有没有做过中国劳工的调研,问题都是哪些方面的?

W:假期少,压力大,相比于在内罗毕的其他国家外派员工,工资也低很多。许多公司的假期制度是一年休1个月的假,有些人夫人在国内生宝宝都不能回去照看,想起来也很心酸。在非洲这边的中国人非常忙碌。办公室和住宿常常在一起。租住一个房子,客厅就是办公室。平时只要醒着,基本都处于工作状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中国人在这边因为安全问题,活动范围比较小,有自己的小区和朋友圈子,与当地人及外国人交流偏少;另外这边娱乐方式也比较少,生活比较单一。常与很多在中国公司工作的朋友聊起,他们人在肯尼亚,心都在国内,希望尽早结束在这边的外派回国去。这样的mindset也会让他们比较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的交流会更少一些。

Z:你在与中、非两方面接触开展研究的时候,有因为自己对陌生环境不了解,产生不适应吗?

W:研究本身没有。我正在做的这些调研也是我在研究生阶段做的事情。我的老板给我极大的自由做我想做的事情。他认为只要理念相通的事情,就是可以做的。遇到这样一个比较好的老板,我还挺幸运。另一方面调研需要经常走访中资企业,有时候也需要去些大大小小的应酬扩大交际圈,这个对于我还比较不习惯……

Z:谈谈你们做中南屋的理念和现在为中航国际提供的CSR项目吧。

W:我们希望通过中南屋,加深中非之间的了解。最近我们在帮中航国际做一个CSR项目,想在肯尼亚当地的技术院校中做比赛,经过培训,是当地人将学到的技术转移到发展当地的项目中去。具体模式是:培训-比赛-投入到企业中转化技术。我们想按照中国的思维想法模式去做,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得到中国公司的订单,增加当地人收入。以后我们还会后续开发不同的CSR项目,希望做成相关方面的专家。

在肯尼迪学院求学

Z:可以分享一下你在哈佛的教育经历嘛,你觉得在这段经历中,你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W:从专业方面来说,我自己学的是公共政策。专业中学到的经济学,统计学等知识,以及系统的研究方法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不过工作中具体的知识却不是从学校获得的。现在来想,哈佛让我获益最大的是学校的平台,它让我知道人生有如此多的可能性。如果我是本科毕业,绝对不会有这个魄力跑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拥抱新的不确定。我始终有一些理想主义,哈佛毕业后更是考虑着在有生之年,能够为一个地方去做一点事情,也能体现自己活着的价值。来了非洲之后发现,做出改变的事情是要脚踏实地的做才能出效果。我之前在联合国实习,也是怀着一份改变世界的期望。我们学院的风气就是这样,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维,从学校走出去,拯救世界。

Z:哈佛肯尼迪学院可是非常难申请的,你觉得是哪些经历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W:我是2007年进入上外读本科。申请学校的时候就是很正常的走流程。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想出国看看。我也是很确定自己要出国。所以对考试与各方面都非常在意。关于在校经历上的,我曾经去过印度,帮助贫民窟的小孩子筹集善款,并和不同的人一起吃住一个月。项目本身有很多缺陷,但确实打开了视野,这是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后悔。项目本身是就业资助型的,我们每人指定一个小孩,为他筹集今后十年的学费,让他可以得到职业训练,获得就业机会。我当时筹到了八万四千卢比。项目地点是以珠宝闻名的印度斋普尔。还记得有一天我们抱着旅游的心态去看珠宝展,并试试有没有机会筹集善款。在参展的12个珠宝商中,我们问过了11个人。当然结果是成功筹到款。遗憾的是,我到现在都没有机会去联系那个孩子。国内不能用Facebook,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这条联系的纽带断了。印度是我很想再次回去的地方。可惜一个贫民窟太大,我可能已经错过他了。

关于生活、家庭

Z:像你这样有海外背景的人,且对发展中国家感兴趣的女生,对选择来非洲开展职业的顾虑是什么?

W:我会顾虑更多在我的人身安全方面。一般女孩子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说服家人会比较难。我非常感谢自己的家人对我的决定表示支持。在非洲不会指望遇到人生另一半。其实如果你是致力于做发展政策方向,找到合适的工作,在非洲的生活还是可以很舒服,毕竟生活成本会低一些,空气也好一些。我目前工作本身还好。我自己喜欢现在做的事情。职业规划本身方面于我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我本身就想做有关中非关系、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的研究,在非洲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对于我的职业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Z:你这一路走过来,你与父母都有什么样的沟通?

W:我父母对我自己是少见的极大支持。我父母对我的纵容在我朋友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张机票,我就飞了过来,加上身体各方面不是特别好,很长时间没找到工作。现在想来,当初父母在经济上,心里上都很好的支持了我。现在每次和他们聊天,总说特别想女儿。在电话里我会听到他们说:“女儿培养出来,为社会做贡献去了,现在打电话都没什么时间,想见见不着。“ 我听着电话那头说着话,眼泪扑扑掉,可是又不能吱出声。也许是因为我是好面子的白羊座吧:)但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是不理解和不支持的。记得还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我和父母说想去印度做一段时间志愿者,那时老爸极力反对,担心我上当受骗,怕我一个人去那么人生地不熟还那么不发达的地方,会有危险什么的;记得当时我找到了接待机构的资料给爸妈看,又说之前有做过类似项目的同学之类的,也和爸妈闹过很多次别扭才最终得以成行。之后去了美国,我们常沟通,每天打电话,我和他们说我每天的生活,我的梦想、我的压力、让我幸福和让我痛苦的事情,最开始他们会以自己的思维看待我的生活我的决定,在沟通深入之后,他们也逐渐以我的视角看世界,真正理解我,从而支持我,这个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当然啦,这个深入沟通、打破固有观念而做到真正理解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多少次和爸妈隔着电话掉眼泪,心里面冷得似块冰,因为得不到最亲的人的理解……现在我在外面跑,他们为了不让我担心,很多事情都不和我说,比如有一次老妈要做手术,我也是手术成功之后几个月才知道这件事,总觉得很愧疚。不过再过几年我在外面游荡够了也就要回到他们身边了,就不会再错过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了。

Z:之后有什么新的打算吗,比如换个其他的国家。

W:有这样的打算吧。我喜欢做研究,学校的生活很轻松,交往的人比较单纯简单。具体是什么时候换国家,一时半会还说不准。长期来讲还是要回国。父母家人都在国内,今后还是会待在国内,希望是能够在国内和非洲之间跑的工作,中非关系相关的。

Z:你在非洲待了这么长时间,你的想法都有哪些变化?自己的理想主义还在吗?

W:在。我认为自己是半个理想主义,半个现实主义的人。从小怀着一份英雄主义情节,希望为世界做改变。我在肯尼亚时,希望为那里的人做生活上的改变。我从贫民窟人们的眼神中,确实能够感觉到他们的渴望,并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意义。但后来的一些事情,让我会对自己的拯救者角色产生很大质疑—我到底可以做什么?贫穷与富有,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世界。去过不同的地方之后,每次对它有着不同的了解。在贫民窟的日子,自己总在想,每次走的时候能不能留下一些钱。我能够从他们的眼神中感觉到他们需要钱,我也试着留给他们钱,同时自己会思考,这样到底能够改变什么,这样可以做什么。自己心里上可以帮助到他们什么?我也会思考直接的施舍,从道义上讲对不对。最后慢慢就会觉得,真正重要的不是是否赚到钱,而是生活得是否快乐。我能从贫民窟人们的脸上看到的灿烂笑容,而不是都市人们脸上常有的疲惫而有压力的样子。我发现,也许外国人打着帮助的旗号去了贫民窟,给当地人带来了所谓的期望,最后希望落空。这样是不是比没有希望还要糟糕呢?

Z:有什么话想对青年人说的吗?

W: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即使现在想来也会让你嘴角轻轻上扬。梦想这条路会走得辛苦,但成长得很快,你看到更多的风景。还有就是,现在越来越有感觉,选择也就意味着放弃,但既然选择了,就要时常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坚定地走下去吧。

 

编后记:

在整理CAPE主编庄巧祎与王媛的采访录音中,笔者时常感到坚持梦想的力量。

王媛正在做的事情,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最初的梦想”与“青年的雄心抱负”。即使在联合国粮食署与经合组织总部,她也看到很多问题,认识到社会、现实中骨感的一面。

我们常常谈论梦想、创新、化理想为现实的勇气,在优质平台CAPE上为大家展示那些有勇气迈出第一步的人,鼓励青年朋友继续循着梦想大步进发。可是在《哈佛人在非洲》里,王媛为我们描述了梦想的另一面:它仍然是一份工作与事业。你与周围人一样:顶着压力,遭遇挫折;拥有处理同事、父母、周围其他人关系的烦恼;还有自身在面对不同情形时产生的困惑。抑或是时常回想起自己最初的选择,抑或是一份永不服输的执拗。《哈佛人在非洲》中的主人公依然选择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研究与实践。

很多时候,“Follow Your Heart”更代表着从安逸常规的生活中挣脱出来,为自己选定了一条更富挑战性的道路。格外不可预知的前方多少曲折,也要一步步的走下去。正如王媛在最后说的那样:“做出一个,让以后的自己想起还是会嘴角轻轻上扬的选择。梦想这条路会走得辛苦,但成长得很快,你看到更多的风景。”

5月12日 于 清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