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c994326_副本

文/裴大条

堂姐是我叔叔的女儿,今年25岁,面容姣好,身材修长,外形上唯一明显的不足就是一口泛黄的龅牙。所以每当拍照的时候,她总是抿嘴浅笑,试图遮盖住满口随时都可能突出画面的龅牙。这口不算美丽的龅牙,除了天生的原因,也与她自小出生的村庄有关。由于村子里的水质很硬,所以村民都无一例外的满口黄牙。再加上农村还没流行整牙来迎合大众审美,所以村中有不少龅牙,村民倒都互相习以为常。但已经来城市生活了7、8年的表姐,却常常为这口稍不留意就很引人注目的黄龅牙而担忧。

今年春节,刚上任小学语文老师的堂姐,寒假刚一开始就被我们的爷爷召唤回老家。今年春节,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相亲。堂姐返回城市,一到我家做客,就开始眉飞色舞地向我诉说她在家乡的相亲经历。在家乡她总共相了俩个隔壁村的适龄男青年,目前都刚大专毕业,在城市里打工。两位男青年都在相亲之后,对堂姐展开了追求。其中一位由于身高落差太大,被堂姐断然拒绝。对于另外一位追求者,堂姐则略有好感。听堂姐描述,这个男青年身材和样貌都算中上,性格特别的开朗,很会关心人。在相亲结束的第二天,就主动约堂姐去他以前就读高中的县城,找过去同学一同出去玩。堂姐说男青年人缘特别的好,一直担任班中的班长,和他相处的时候,堂姐总能得到贴心的照顾。果然,堂姐刚在我家坐了一会,男青年嘘寒问暖的电话就来了,堂姐羞涩且简短的回复了几句。

当我觉得这次堂姐相亲的事儿大概能成功的时候,堂姐说出了自己的忧虑,那就是这个男青年的积极求爱,遭到了我们爷爷的强烈反对。爷爷反对的原因非常的简单,那就是这个男青年的家庭条件,相较于堂姐的家庭条件有很大的差距。先介绍一下堂姐一家的进城经历,堂姐的爸妈,也就是我的叔叔婶婶,过去是地道的农民。他们那个年代,能够走出农门的机遇非常的少,最节省成本和成功率最高的途径就是通过求学来摆脱一辈子耕田种地的命运。我的爸爸,我们爷爷的大儿子,就是通过寒窗苦读,最终考上大学来实现了自己从小“吃计划”的梦想。而堂姐的爸爸,从小就不喜欢学习,小学毕业后,就不再读书。直至现在,很多字他都认不全,发短信也略微有些障碍。他17岁就结婚了,之后就开始了很长时间的务农生活。可是,叔叔这个人生来就喜欢折腾,虽然受教育程度很低,但是头脑却非常的灵活,一直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成不变收入甚微的生活。在90年代叔叔开始和朋友做些小本生意,卖过鸭子,倒过木材,挣了一些小钱,在同村人中也算是佼佼者。前期经历让他相较于普通的村民,有了更多的资本积累,这种资本的积累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带来了一些无法用物质衡量的资本,比如对市场更多的了解,对广阔世界的探险意识,还有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这些资本的积累都为他日后彻底走出农村做了铺垫。2007年的时候,他在市内开店做起了风靡一时的保健品生意,掘了人生的第一大桶金。又在房价尚未全面猛涨的时候,买了一套市内的房子,自此全家都搬到了城市生活。

堂姐在2008年的时候,从县中学考上了这座城市的一所大专,从此除了节假日,他们一家很少再回过去生活的村庄。然而大专学历是很难让堂姐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她的很多同班同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城市打工者的洪流。堂姐十分的倔强,躲在家里复习教师资格证,一心要找老师这样相对稳定且体面的工作。考取教师资格证对于学业基础薄弱的堂姐来说非常困难,她在中途没少因为考试压力而情绪崩溃过,我们的奶奶好几次都劝说她如果不想在城里打工,回老家算了。可是在城市生活了几年的堂姐,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把未来的人生交给黄土地,于是选择在城里硬撑着。最后她凭着勤奋和关系,如愿以偿地进了小学当老师。

相比之下,男青年的家庭状况确实逊色一些。男青年的爸妈至今还是在家务农的农民。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男青年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都是大学毕业。在教育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农村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并不见得比我爸考大学时候容易。我爸那个年代可能很多的农村的孩子根本没指望上学改变命运。现在,就算很多农村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只能受制于当地教育资源的困乏,这也是农村孩子入名校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由此看来,男青年的兄弟姐妹考上大学实属不易,并且都已经留在城市工作。我妈听到这里,就开始反对我们爷爷的反对,其出发的角度是遗传基因,我妈觉得男青年家里人的智商都不低。堂姐似乎也挺同意我妈的言论,表示爷爷太看中物质条件了,忽视了其他的条件。但条件总归是条件,我问她,如果抛开其他的条件,你喜欢他么?堂姐似乎也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突如其来的相亲和短暂的相处,似乎不足以给这个问题一个完满的答案。

堂姐走后,我思考了很久,她在返乡相亲时面对的问题,对现在很多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年轻人具有典型意义。其实刚得知堂姐去相亲的时候,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堂姐要回农村相亲?期间也看到媒体网络报道很多在外打工的男女都会利用春节短暂的宝贵时光回乡相亲。香港中文大学马杰伟老师在《酒吧工厂》一书中提到过农村相亲一事,他指出了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外打工男女很难在工作的城市实现阶层上移,很多人迁徙的最终目的地还是家乡。另一个原因,就是临近的两家人可以相互监督,这会使得这桩婚事更加的稳定持久。但是堂姐在城市生活了多年,现在也有了稳定的工作,基本和其他的城市姑娘没有区别了,为什么还会去挑选从农村出来的男青年?根据社会学的研究,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身份的认同。堂姐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这座城市的开放程度都在其身份塑造的过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相互影响。

属于堂姐的生活习惯和集体回忆几乎都停留在那个村庄里的。我小时候跟随爸妈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的时候,感觉她就是那个村庄的小小导游,她熟悉错综复杂的村路,知道一眼忘不到尽头的稻田分别属于哪些村户,不怕村民家门口狂吠的土狗,能用一只手掰下玉米。我只记得当时我在一个陌生的村庄,对她所有“壮举”都感到不可思议。而现在,她虽然搬到了城市里,但是并没有学会享受城市带来的资源,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家中,也没有结交新的朋友。如果不是凭借努力和关系当上了小学老师,她就真正和城市的边缘打工妹没有任何区别了。

此外,我们所在的城市属于三线小城市,这座城市本来就属于人际关系网比较集中的地方,我常会在素未谋面的同龄人中找到互相认识的人。我可能享受着这种集中人际网络带给我的交友便利,但是对于堂姐来说,加入这种网络更具难度,尤其是当身边的人本来就嵌入相同的人际网络的时候,她仿佛就不自觉的被摆在了局外人的地位。所以对于她来说,同样生长在农村,现在在城市拼搏的同龄人和她有更多的共鸣。但在相亲的时候,他们又面临了新的问题,过去的农村相亲根本无需留下谈恋爱的时间,双方只要看对眼,互相拜访一下家长,就可以筹办婚礼了。可是堂姐在城市生活的时间久了,她已经不能满足于这种传统的相亲方式了,她也渴望像城市的女孩一样先相互了解,再做决定。这就引起爷爷奶奶的反对,25岁的堂姐在家乡已经可以算是“大龄剩女”了,他们自然想快点定下亲事。而男青年也一直在催促堂姐让他快点见家长,这也使得堂姐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既碍于长辈的反对不能带男青年见家长,也由于对对方的好感不想那么快就放弃。

除了感情培养方面的问题,父辈社会资本积累的差异也深深影响了从农村移居城市的青年男女的相亲是否成功。“门当户对”向来都是传统中国婚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这群青年男女来说,他们所要求的“门当户对”既要满足同样的农村背景,又要满足双方家庭在城市中社会资本积累的旗鼓相当。既然他们不可能完全摆脱“门当户对”的要求,他们的相亲就会在无形中增加了难度。所以不能将所有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男女归为同质化的群体,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和自身条件,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不同的问题,也使得他们回乡相亲的生活面对重重困难。

以上就是堂姐返乡相亲记的全部内容。当然衷心的祝愿她早日找到真爱,也希望所有在春节返乡相亲的青年男女早日找到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