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贡的纹路
文/郑清之
西贡是个温热,污浊,嘈杂,矛盾的地方。我把自己在越南四分之三的时间全给了它,以为这是我航行三分之一以来最好的经历。
一
在这个交通事故高发的城市里,人们还是很青睐于摩托车。上班族骑着摩托车通勤,小伙骑车小姑娘做后座约会,一家三四口挤在一辆摩托车上出行……摩托车的风格就是老百姓的风格,不安全却很亲密。十字路口的红灯网住通行的车辆,再一个绿灯,密集的马达声大作,摩托车群奔散蔚为壮观。成群结队的摩托车中间,也见轿车的身影,但那是富裕人家的东西。
二
英语普及程度在这个不甚发达的国家不和谐地高,酒店保安,黑车司机,卖椰子的小贩都能吐出几个单词,原因是这貌似文明的现象背后有不得已的艰难。整个西贡就像是为外国游客而服务,商品标价直接用美元,物价被游客抬得翻了倍。当地人基本没有购买力,于是美元与越南盾流通程度一样高。
而越南小贩,却是以令人恼怒的面貌在进行交易。隔着老远,那个卖芒果的小贩就在对着你招手吆喝,你走过去用手指比着“1”要一个芒果,小贩却一定要给你称两个。若是游客不愿意了说不要,那商人的脸色便立马难看下来,挥挥手要你走掉。很多店铺里的商品都没有标价,店主是见人喊价。而若是遇到黑车司机,还要把你的钞票掉包,刚付的20美元到了司机手里就只成了1美元。这样冷漠虚假的商业气息里,反射着当地人对经营的无知,对钱的渴求,还有购物式旅游对西贡的侵蚀。
三
繁荣与贫困在这里甚至没有幕布相隔。主干道上装饰有锦绣繁花,奢侈品店临街坐落,琳琅满目的店铺张着嘴巴等着游客,而路边有挑着简陋设备做小生意的流动商贩,还有乞丐伸着干巴巴的手张望。
和朋友坐在市中心的公园休息,正好对面舞狮,我们留了吃了大半的水果放在石凳上走过去看热闹。七八分钟后回来,剩有桂圆的袋子就不翼而飞。这座城市里小偷的猖獗,让人恼怒,更令人作叹。
四
但是这里仍有一股熟悉的气息。大年初三市中心大街被装饰得异彩纷呈,喜庆的音乐伴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从早到晚没有停息。夏夜晚上的风凉习习地吹,酒足饭饱后的人们在广场上跳舞乘凉,做泥人和顶着一蓬卡通气球的小贩随处可见。穿迷你裙的女孩儿腿上套着肉色丝袜,小孩子照相还是喜欢比划着“耶”的手势。所以,在西贡的炎热里呼吸卷着一股带着腐烂腥味的空气时,会觉得这像是自己家乡的某条背街小巷。这些生活的气息,是曾经的中国的某一个小城。
五
在自己之前所有的Global Study的课程里,我似乎都没有学过越南的文化。其实作为曾经中国最南边的省份,越南怎么看都还是像中国的一种衍变。人们说着与广东话语调相似的越南语,家里挂着汉字写的“马到成功”。土地神龛和福禄寿神像被香火供奉,农民家的旧磁粉白墙上写着“天干地支”“宜忌吉冲”的日历仍与中国的老黄历一模一样。
而当地的文化,更像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产物。湄公河三角洲流域四处是天然形成的水道。河水泛黄,而两侧植被丰盛翠绿,掩映了来回穿梭的小舟。每日清早,满载水果或海鲜的货船会把水面吵得热热闹闹。乘着游船像在水面上漂游小贩要一杯当地咖啡豆磨出的咖啡,冰咖啡的滋味会混着这泛黄的河水飘出一股老百姓生活的味道。
六
看到这些顽强生活的人们,会忍不住感慨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坚韧的生命力。与法国殖民者的斗争,越战,人民解放战争……仅仅是不久的四十年前,越南才迎来这表面的和平。曾经数以万记的生命被杀戮,又有因为化学武器而三代遗传的细胞畸形。越战博物馆里美军残暴的杀戮照片旁挂着美国《独立宣言》节选——所有人生而平等,所有人享有造物主赋予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以这反讽和对比而感到寒冷与心酸。可是,也许这不该被解读为讽刺。若美国因为帮助南部人民争取平等自由而参战,是否越战可以有点不同的理解?只是战争的原因却在逐渐被人们误解和遗忘。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越战诠释为一个帝国主义对一个不同政体小国的侵略,有多少人还记得60年代的越南其实是两个政体。美国用了三个总统的时间去经历这场远距离作战,也许原因真的是如艾森豪威尔所说,这是为了南部的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而战。
只是,再崇高的使命,当以战争为途径,都不会被那些无辜的生命饶恕。
七
我喜欢这份经历。因为自己不再像个只吃喝玩乐的过客,而是愿意站在它的嘈杂与矛盾中间,去学着感触这个社会的纹路。在一家印度织品店,我们尝试与陌生的店主建立信任,听他说Cashmere在印度闹独立,和他讨论中国对脸书和Youtube屏蔽的真实目的,一起评论越南社会总总现象,然后一群人欣喜披着店里的印度围巾照相留恋,结交到这个来自Cashmere的朋友。又与在咖啡店兼职的越南大学生互相认识,采访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评价和期望。还有Mr.Hai,OCC美国室友的父亲,从未谋面却愿意花他难得的休息时间陪我们参观The Reunification Palace, 带我们去一家很棒的越南餐厅午餐,又让我们在他的小别墅里四处拍照,用越南茶饮和热带水果亲切招待。
一次记忆深刻的旅行,一定是带着一颗谦逊敞开的心去观察体悟,而不会是享乐生活的单纯复制,不会是一次封闭之狱。
注:作者系Semaster At Sea 2013年学员,后面将会和大家分享系列SAS环球游学经历和见闻,阅读系列文章点击。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7/09/sai-kungs-lines/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