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互助小组是如何运行的?
文/周舒
从最简单的层面来说,“互助”是指一群经历相似的人面对困难互相帮助、共同克服。互助体系的特点是,人们与自己的同辈群体一起建立一个支持网络。美国的互助小组具备以下一些共同特性:成员们都有类似遭遇,并因此承受着压力或痛苦;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成员们都同时给予并收获支持;小组由成员发起并组织;知识的类型是经验性;不收取会费,但接受个体成员的自愿捐赠。
美国的互助组织形式多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旨在帮助人们戒除上瘾等行为问题的“十二步骤”互诫会。它最早起源于嗜酒者互诫会(Alcoholics Anonymous,以下简称AA),后来出现了许多不同主题的互诫会,如戒烟和戒毒等。现在,除了最初的物质成瘾戒除者之外,美国互助小组的参与对象也更为广泛,如跨国领养的父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家暴家庭的孩子和精神疾病患者的亲属等。这种支持网络遍布全美和很多西方国家,使得有需要的人能够不受地域限制、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去参与位于本地的互助小组。
我国也有类似的互助组织,如失独老人互助会等。其实,社工在服务中要面对各式各样的服务对象,有的还要同时兼顾个案、小组和社区三项任务,因此,将关注点长期停留在某一类困难群体身上并不现实。若社工能想办法激发服务对象的积极性、鼓励和带动他们开展互助小组,自己从旁协助,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服务对象得到所需的支持,又能提高个体的自主性和参与度。下面就以美国的AA为例来看看美国的互助小组是如何运行的。
互助小组的组织结构
AA是美国最古老也最经典的民间互助组织,其总部设在纽约,在其他城市和地区也有相应的地区服务处。 AA的核心是地方小组。全世界共有超过10万个AA小组。在纽约这种特大城市,有200个以上的AA小组。这些小组大多位于市区,每个小组一般有20-30名会员,位于大型社区的小组则有成百上千名会员,而个别位于郊区的小组会员人数就少得多了。
加入AA组织所需具备的唯一条件,便是拥有戒酒的愿望。会员参加小组活动的头号目标是保持滴酒不沾的清醒状态,并帮助其他嗜酒者也做到这一点。AA不主张规劝嗜酒者入会,也不提供医疗和经济服务。
AA的会员无需交纳会费。AA的经济来源是其成员的自愿捐款,它并不接受非成员的捐款。AA还设有一个负责退回各地非AA成员捐款的专职部门。捐款的主要用途包括租用聚会会场和购买会间茶点。
AA的每个小组都定期会面,但会面形式不尽相同。AA的小组分布在各个社区,活动场所多从学校或教堂租用,有些甚至把活动场所设在会员家里。不过,并非所有的AA小组都在常规社区内,其中有一部分是设在医院或监狱等特殊场所的。
互助小组的活动流程
AA小组的活动场景曾多次出现在美国的电视连续剧中。在风靡全球的美剧《绝望主妇》中,擅长家务的红发主妇Bree就曾一时酗酒并参加AA互助小组的讨论会。讨论会是AA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公开讨论会和内部讨论会两种。公开讨论会允许任何人参加,内部讨论会则只对嗜酒成瘾者开放。讨论会常被安排在晚间,时长1-2个小时不等。
因为讨论会上的分享很可能涉及会员过去一些不算光彩的个人经历,所以AA提倡以匿名方式参与小组讨论会,力求为与会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表达环境和分享氛围。而且,除非自己主动介绍,会员之间不会询问对方的姓名、住址或单位等私人问题。
讨论会的讨论内容和进度的协调由一名主持人负责。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12个戒酒步骤讨论、针对新戒酒者的讨论、自由发言讨论和主题讨论等。会员们围绕某一主题自由发言,分享彼此的经历、戒酒的决心以及能够成功戒酒的希望。会后,会员可自愿捐款,小组选举出的财务主管负责收集钱款,并定期向与会者通报捐款数额和支出情况。
AA对会员参加会议的次数也没有规定,会员可以随时参加或退出。参会者情况也参差不齐,既有已经通过AA保持戒酒行为长达数年的元老,也有加入组织才几天的新人。这些新人往往仍有酗酒的行为,但已有戒酒的意愿。在会议讨论中,虽然发表分享的人不同,但围绕着酗酒问题所分享的故事难免大同小异。长此以往,听者是否会感到乏味呢?对此,曾有AA会员表示,倾听别人酗酒的痛苦经历和戒酒的艰辛历程,正是对自己的不断提醒和鼓励。这一点对于嗜酒成瘾者能否保持戒酒行为非常重要。戒酒并不容易,复发随时可能发生,所以才要经常参加小组讨论会。对于这一点,AA会员往往深有体会,而非嗜酒成瘾者却不易理解。这种社工难以感同身受的同感具有无可取代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互助小组的独特亮点。
社工如何发起本地互助小组
对于有意发起本地互助组的社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吸取前人经验。社工要通过网络等途径先行了解这一主题是否已有全国性或本地的互助小组。若有,则要主动向其他互助小组的发起人或带头人求助,了解他们的操作方法、吸取其经验教训。如有可能,社工还要尝试去外地亲身感受其他互助小组的讨论会,深入了解其组织模式和活动流程。
第二,确定合适的会面地点和时间。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取得免费的会议场所,如果机构条件不允许,则要尽量想办法向本地的图书馆、社区中心、社工或公益慈善机构借用。如果组员接受,也可考虑将初次的会面地点设置在组员家中,这样气氛会轻松不少,也更易拉近彼此的距离。要制定有规律且容易记住的会面时间(如每月第一个周一或每周三晚上7:30),以便组员养成定期会面的习惯。
第三,重视前期准备工作和第一次会面。在拥有由数名服务对象组成的核心组委会之前,不要过于匆忙地进行第一次会面。若仅有核心组委会而缺少其他参与成员,社工则要协助他们一起寻找和吸纳新会员。首先要思考面临这一特定困难的人群可能会到哪些地方或向哪些人求助,然后将互助小组的宣传资料重点发放到那些地方或发给那些人。首次会面需要安排充裕的时间,社工与核心组委会成员要介绍互助小组的基本情况和自己的参与初衷,并给其他人机会去分享他们对互助小组的期待和建议,从而确定组员的共同需要。每次会面结束之前,要制定下一次会议计划。会面之后,要为组员提供闲聊和社交的时间和机会,以便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第四,理清会面任务。(1)互助小组的目的。美国的互助组多为组员提供情感支持、实用信息或知识教育,有时也为组员争取社会权利,如同性婚姻、堕胎合法等。(2)互助小组的基本方针。比如小组讨论的保密性和非批判性等。(3)会员制度。比如,哪些人能加入小组,哪些人不能加入;是否将小组只开放给面临这一困难的群体,是否收取会员费,如果收,金额多少;如果小组发展过于壮大,是否考虑将其分割成多个小组。(4)角色与责任。将小组的筹备工作分散给多个组员,让大家共同承担责任。比如,谁是小组的对外联络人;是否设置正式的职位,等等。(5)联络方式。美国的很多互助小组都鼓励组员交换电话号码,以便组员们在会面之间还能够取得联系,保持互相鼓励和监督的支持性关系。(6)专家参与。社工应建议互助小组考虑邀请相关的业界专家作为小组顾问或演讲嘉宾,以提供专业支持和信息资源。比如,可邀请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当“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互助小组的顾问,邀请警察或老师当“家暴家庭的孩子”互助小组的顾问。
在此过程中,社工应坚持先从社区中寻找资源,避免一切为案主对象包办。因为,与其让案主一味地依赖自己所提供的服务,不如协助他们找到能够互相帮助的同伴。尤其是对于失独老人这样的群体,要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就必然要建立新的支持系统,而互助小组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互助小组既为这些需要外力帮助的人提供了长期的支持性环境,也给了他们支持别人的机会,有利于他们提升自尊自信、重新恢复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这种支持型环境对有些人来说也许习以为常,但对那些备受创伤的人来说却格外难能可贵,,因此,它蕴含着促进这些个体产生正面改变的巨大潜能。建立生活新常态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社工的适度参与和扶持。这对社工来说,既是新的挑战,又是发挥创造力、开展跨界合作的机会。
(作者系美国休斯敦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学生)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5/05/how-the-usa-group-run/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