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主页君偶然在阅读CAPE作者李敦阳的博客时,发现了去年他在中美两地找工作时的心路历程和经验分享,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在火热的七月,寻觅着心意的实习或者工作机会,于是把这篇文章贴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李敦阳

我在纽约大学念公共管理硕士项目(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今年5月毕业,目标是找国内外咨询行业的entry-level工作。今年三月初,近半年横跨中美两国的求职生涯告一段落,最后在美国拿到了理想的offer。我想用本文与大家共同纪念过去一年的奋斗,记录我和朋友们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共鸣。

 

借道国内 加倍实践

美国的招聘规模较小,竞争空前激烈,再加上语言和身份的劣势,要通过简历筛选并拿到电话/当面面试机会已经很渺茫了。招聘季大幕落下之时,中国学生往往不是满手offer可以挑挑拣拣,而是仅有1 – 2个较好的面试机会而已。既然分母已经少得那么可怜了,那就必须在面试中胸有成竹,一击必胜。可真要做到这点,又谈何容易呢?

大家对坊间流传甚广的“10000小时定律”都有所耳闻吧。如果披头士乐队没有德国汉堡3年的驻唱经历,也达不到突然在英国爆红的水平;如果麦肯锡顾问没有经过和首席官们的频繁会晤,也在短时间内练不出鞭辟入里的逻辑分析能力;如果一支NBA球队缺乏丰富的季后赛经验,也难以一蹴而就夺得冠军。因为这10000小时是不断去粗存精、熟能生巧、至臻境界的过程。面试经验是自然成长的,单靠纸上谈兵很难奏效,只有不断实践、实践、再实践。

而对于要在美国找工作的同学来说,国内的校园招聘恰好提供了一片“试验田”,尤其是每年的9 – 12月这段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1) 既然要想在经济尚未复苏的美国找到工作困难重重,拿到国内的offer可以增加选择; (2) 即使没拿到国内的offer,也可以大大积累面试经验,并利用好国内和美国校园招聘的时间差,在第二年春季有希望进入美国中等以上的公司。每年春季,虽然中国顶级公司的招聘计划已经基本打烊,但不少美国公司却刚刚启动招聘计划。而与此同时,美国市面上尚存的积极应聘者已经不是前一年9月时的精英阶层,而是顶级学校的中下游学生。面对这些并不耀眼的竞争对手,我们那时的准备情况如何呢?在经过4-5个月的刻苦历练后,我们已经参加过10场以上的群面/单面,见识了形形色色面试官,熟悉各种问题的套路和用意,对各行业的趋势及动态了如指掌,将自己的经历烂熟于心。站在这么多经历的肩膀上,我们的下一次面试机会还会表现得泯然众人吗?

 

跻身门内 说出门道

英文有句话叫做“get one’s foot in the door”,说的是让自己跻身到某个行业中去,仅仅是这一步之遥,门内门外,不同凉热,景致各异。我们通常从阅读书本、实习体验、和采访业内人士等方式摸索各个行业的门道。

以阅读为例,阅读可以快速提升对于某个领域术语定义和知识体系的认识。譬如准备咨询案例面试,就需要阅读Case in Point、商学院案例集和各大咨询公司网站,基本熟悉解题思路和专业术语。除了框架与逻辑之外,深入的阅读更可以积累出一些行业常识,成为解题过程中的亮点。比如塑料制品的成本中有60%来自原材料、比如液化石油气的分销模式、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渠道下沉、还比如学会绘制并展示言简意赅的矩阵。

以实习为例,我的一位校友认为,在Amazon的暑假实习是最终成功进入Google的奠基石。这份实习为他展示了和书本不一样的天空,他在实习岗位上亲身接触到 Machine learning和Big data等业界热议的大趋势和小学问,也耳濡目染了工程师们日常交流的内容。这些扎实的知识也为他的面试Google提供了深刻、新颖、前卫的素材和谈资,让Google的面试官们觉得他有别于其他应聘者。不少中国学生都抱怨比美国同学刻苦踏实,但却在面试中淘汰,原因就是不会将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塑造和包装出来,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

再以采访业内人士为例,此举有利于深入跟进行业动态和新闻,获得书本和实习中都得不到的信息。一般在美国,一杯咖啡、一个电话、一次聚会就是采访资深业内人士(informational interview)的最佳载体。比如采访对象是如何被Citi Bank录取的、比如Deloitte Consulting收购Monitor的目的、比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后对中国审计行业的影响。这些一手的洞见也能让面试者在论述和答辩时显得立意高远、视角独到。

 

锦囊妙计 出其不意

各行业校园招聘的面试环节比较结构化,一般的是行为性问题加上一些案例分析。尽管依靠日常积累和对实习经验的反思与升华,我们可以在这些部分表现出色。但往往我们的发挥也同时受限于问题的结构和面试官的把控。因此,要确保自己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应该让最后提问问题时间成为面试结尾时的点睛之笔,正如自选动作是跳水高手一骑绝尘的机遇。那我们该如何做呢?且看以下三个我身边的例子:

(1) 在面试宝洁公司中国区时,我一位朋友把该公司所有产品的首字母抓取并串联成一句英文表白语句,然后将自己对这些产品的了解和建议娓娓道来。不出所料,面试官十分欣赏她对宝洁公司的热情,她也如愿得到了录取机会。

(2) 在面试某美国咨询公司时,我另一位朋友从口袋里不疾不徐地掏出一张A4纸,把Glassdoor.com(类似中国应届生网站)上所有留言者对于该公司各维度的打分和评价做了一个定量分析,用各式图表全方位展现了这家公司给雇主及应聘者的印象,这给公司副总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这对那些特别注重美誉度的公司来说正是投其所好。

(3) 在面试百威英博中国区时,我又一位朋友觉得在常规面试中没有提及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以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于是便在问问题的阶段向面试官主动要求,讲自己为什么要去做新东方老师的故事。这打破了限制自己发挥的枷锁并让局势得到根本逆转。我想面试官在阅人无数后,实在疲于主动挖掘和考察面试者的优点,所以面试者主动分享不仅仅是在争取自己的录取机遇,也是为面试官着想、减轻其工作负担的表现。

由此可见,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展现自己迫不及待加入公司的炙热情感,有的提供给雇主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公司。在中国惨淡的市场背景下,高达半数以上的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还没有完成签约,因此我们这样细节方面多花点功夫展现努力和诚意是相当必要的。

浮光掠影,余不一一,欢迎大家和我留言交流。

 

201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