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创业无所不在
文/陆璟皓
来以色列读MBA近半年,看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商务团队造访这个人口不到800万的小国。这也难怪,以色列和中国的关系在近几年来发展得很快。以色列出口与合作中心专门设立了一个中国部门,专门负责增加以色列和中国的合作往来,以色列外交部也有专员负责促进以色列与中国的商贸关系。虽然许多国人仍倾向于将以色列与战乱的中东联系起来,可不少人已经看到,以色列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会给两国企业带来意料不到的好处。对中国来说,以色列的创新技术和能力对中国产业升级或许十分重要;对以色列来说,中国是本国目前最大的潜在市场,是主攻对象。
以色列的高科技和创新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的确,国土面积比北京市大不了多少的以色列为人类的科技进步不断地制造惊喜: Converse发明了电话录音系统;M-System将闪存商业化,发明了U盘;Check Point技术军转民,发明了电脑防火墙;Onavo发明的手机数据分析应用被Facebook以1.5亿美元收购;制造肠道胶囊内窥镜的Given Imaging最近也以身家8.5亿多美金卖给了Covidien。
关于以色列经济的奇迹,网上的数据不少。以下摘录的一段中国经济时报对以色列的考察报告,描述得十分精炼:
“以色列是典型的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国土面积仅为 2.2万平方公里,超过60%的国土属于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并且该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有时甚至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爆发武力冲突,但是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却从未停滞,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自1995年之后,以色列的经济增长均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011年,其GDP增长率达到4.6%,位居OECD国家中的第二位。同年,人均GDP达到3.1万美元,位居世界第27位。人均收入已由1948年建国初期不足美国的25%增长到65%。以色列在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农业、航空等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发展更是居于世界前列。2011年,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出口超过200亿美元,占其工业出口总值的43%,占其GDP的比重约为10%。”
而对我来说,身在以色列,切身的体会远远甚于枯燥的数据。每天,我路过许许多多创业公司的大门、路过思维正在发生碰撞的咖啡馆、路过“喝一杯就可以遇上未来合伙人”的酒吧;或者有时就坐在挂着谷歌标牌的公共创业区明亮的大厅里,看着参加各种研讨会的人群一波又一波地来去。
创业环境,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主题。
中国企业家常想:既然以色列公司这么懂得创新,又这么想进入中国市场,那么邀请以色列公司来中国创新,岂不是一举两得?网上一搜,就有好几个中以科技合作园区的信息——浙江、广东、福建都有,搞得有声有色。这些园区的模式基本都是中方企业连携地方政府划地造楼加优惠政策,吸引以色列公司搬过去,面对中国市场研发。然而,我见过的几个政商界人士,包括以色列外交部中以经贸合作的官员都对我说,目前这些科技园区吸引过去的以色列公司还不多,成果寥寥无几。我没有亲眼见证,也不好评论。但是我可以想象那种“橘生淮南而为枳”的情景,隐约能看到那些以色列企业家在中国抓狂的样子。
在我看来,以色列创新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生态。著名畅销书作家索尔.辛格总结出的一句话,这里的每个人都向外界推销自己:“以色列,是创业的国度”。这是一个集大学、孵化器、跨国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公司、军队为一体的系统。以色列只有十所左右的大学,可至少有四所大学能贡献出各领域全球前五十名的科学家。以色列的人均风险投资额居世界第一。政府主导的孵化器项目用最少的钱扶持本国创新——每投入1美元可以吸引5美元的市场投资,并引导90%的企业成功进入下一阶段。
军队文化是以色列不可或缺的创业资本。在以色列有这样的说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见面,往往在五分钟之内就可以谈及一个从从前服役时期的共同战友或者上司。在全民皆兵的以色列,军旅生活可谓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其中给带来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学校组织去参观英特尔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走进来一个高管,冲着我的一个同班同学就打招呼,他们从前在海军是上下级关系,而那会议自然是那位同学牵的线。
许多跨国公司都将以色列视为自己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色列人擅长利用最少的资源研究出顶尖的、待收购的核心技术,使跨国企业有意识地在以色列培养创新。200多家外国企业在以色列设立了研发中心,更有谷歌、微软、Facebook、思科、英特尔之流每年时不时跳出来用数亿美元收购以色列企业。
谷歌在以色列的创新中心坐落在特拉维夫市的一幢标志性的高楼的26层以上,透过玻璃外墙傅瞰特拉维夫市全景。有一层楼专门免费提供给公众举办各种会议、交流会、黑客马拉松,并提供空间给没有钱的创业团队用作临时办公场所。时常有从硅谷来的科技界大牛前来分享经验,一百多个座位就变得座无虚席。打开谷歌创新中心的公开日程表,可以看到每天有数场免费活动。像谷歌这样的活动中心,特拉维夫市还有好几家,比如HUB、StarTau、The Time等等。这些都是企业家聚集的场所。
光有孵化器、公共活动场所还不够。想像你的左邻右舍,你路过的咖啡馆或者甚至是你的老板,都在经营一个创业公司。你要创业,说不定你从前军队里的哥们有的在风险投资公司工作、有的手握高端专利、有的曾经在孵化器工作,一个团队自然而然就拼成了。即使是有全职工作工作的,8小时外自己创业或者给创业家当顾问的人也不少。社会对此的容忍度很高,或许是相信因为工作外的创新能对朝九晚五的本职工作也注入创新血液吧。
于是打开名为以色列创业地图的网站,惊奇地发现,方圆仅52平方公里的特拉维夫市区(北京市区约1,368平方公里),居然充斥了数百家创业公司、数十个投资机构、孵化器、咨询公司。这一切都聚集在这个面朝日落的海滨小城里。以色列公司不需要完美的基础设施来做研发,需要的是这个环境。Telefonica的报告显示,在全球只有美国的硅谷创业生态比特拉维夫要好。
说完这些了不起的成就后,顺便提一下中国以色列商业合作上还存在的问题。我们中国访问团,到了国外,有时习惯于将国内的思考模式搬过去,对一些现象只做表面文章,而不是去深入挖掘。以色列公司不需要完美的基础设施来搞科研,他们需要的是进入市场的支持。而现在攻占中国市场恰恰是以色列需要中国合作伙伴的地方。以色列公司害怕进入中国市场的几个拦路虎无非是知识产权侵犯、中国生意场的信任文化、中国人的多文化沟通能力。这几点可以写好几篇文章出来,这里不作详细分析。
以色列公司或许更希望中国大佬们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最好的方式是让以色列公司在以色列为中国市场创新。许多以色列朋友告诉我,以色列最希望的是别人告诉他们他国市场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他们能在本国将技术做出来。但这种方法究竟可不可行,还希望有经验之士来指点。
作者介绍:陆璟皓,从2008年开始接触中非关系后,在2009年与2011年实地考察了加纳中国企业的现状与劳工关系。他在2011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学士及国际事务学硕士学位,之后加入总部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前沿咨询公司,为促进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提供顾问服务。2013年他获得香港Hinrich Foundation的全额奖学金,以以色列—亚洲领袖学者的身份在特拉维夫大学攻读国际工商管理硕士(MBA),同时探索以色列的创新文化、寻找中国海外可持续投资的创新模式。陆璟皓在过去的两年曾接受过CCTV、CNN及卫报的采访,在不同媒体、杂志和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关于中国投资非洲的文章。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4/03/in-israel/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