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6

文/许倬尔(《吵chaos》大学生杂志主编)

13年暑假,杂志在汕头办了第一场真人图书馆。当时邀请的几位嘉宾都是在各地打拼在自己的领域小有成就的有趣的人,活动当天很热闹,小小的咖啡屋塞得满满都是人。有一位朋友在活动结束后发短信给我:“要是每一个假期汕头都有这样的活动多好,我们太缺这样的东西了。本地的青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展得多快,轻易就会自我满足,脚步还没迈开就停下了。”

有一次在杭州一个高校论坛演讲,和做青年社区这块的香港大学生聊到深夜,其中男生讲起自己连续两年回家乡办活动的经历,有召集状元办补习班的偏商业性的行为,也有邀请一些有趣的人办分享会的偏社区的行为,让我感触颇深。

上面讲的两件事其实有同一个关键词:大学生返乡。这种返乡行为不同于传统的返乡创业,而是强调大学生在每年两个假期的时间里将求学期间拓展的视野和新鲜的事物带回家乡,分享的形式不限。这种行为类似于一种候鸟行为,无论是真人图书馆还是讲座,甚至只是咖啡馆里一场普通的谈话,都可能刺激到本地青年的神经,推动他们去做一些积极改变现状的事情。而在杭州和我聊到深夜的浸会大学生孙雷,也在《吵chaos》第三期专题里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仔细阐述他对这件事的期待和忧虑。

我们勇敢而不失谨慎地预测,大学生假期返乡将是未来五到十年青年社区领域乃至于社会领域的一大热点,因为它的复制性极强,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为的驱动力是对故乡的热爱和期待,这是一种接近于无限原动力的强大能量,所以我们再《吵chaos》的第三期选择了“假期候鸟:大学生返乡”这个专题。

杂志发行后,很多人开始认知了这种新颖而特别的返乡方式,作为传播者我也很开心地看到有些想法在接下来的这个寒假开始落地变成行动了。

而这个寒假,我们团队成员里的潮汕孩子也开启了我们自己返乡道路的第一站:汕头。

图片1

这是一个揉杂着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第一场是TED形式的大学生分享会,你会看到六个完全不同领域不同生活方式的有趣青年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会告诉你们故乡带给他们了什么,而他们在外面接触的视野和新鲜事物又有什么可以分享给自己的家乡,别忘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在读大学生。

图片3

第二场是一场live,私人而自由,这是我们与一群有趣而特别的大学生合作的一场音乐聚会。高中毅然休学去北京经历迷笛音乐学校的洗礼,现在就读于墨尔本皇家音乐学院的苏泽尘和他的朋友们这一次把他们的独立音乐厂牌Apollo Tea的大篷车开到了潮汕大地。

图片2

第三场是一个创业沙龙。创业这个基因流淌在世世代代潮汕人的血液里,在这里我们已经不需要一一列举那些响亮的潮商名字。这次创业沙龙我们邀请的有互联网创业者,实体店运营者,更有将实体产品与互联网产品结合捆绑的创新实践者。除了常规的嘉宾分享外,我们开设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参与者,每个人有五到十分钟的时间阐述自己的一个创业项目,可以是已经做出一些成绩的,也可以仅仅是停留在想法层面的。希望经过这个下午,一些创业萌芽可以真正茁壮成长,延续潮汕大地的创业传统。

通过这个系列活动,我们希望真正通过青年的力量给这座城市积极的改变,将在外打拼的青年们的视野和想法反哺给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刺激本地青年做出更多创新的东西。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小伙伴也有诸多反思和顾虑。正因为假期返乡活动的门槛低,可复制性强,不受控制的野蛮生长也很难避免。除了一腔热血,投身于返乡活动的大学生们是否需要事先的调研分析和系统讨论,我们是否能有一个组织来构建一个大概的框架防止在各地的返乡活动执行中出现太大的偏差?而究竟哪一个媒介可以承接发布平台和讨论分析的功能,它自身又需要怎样的实践和经验。我觉得在整个大学生返乡浪潮到来时,先行者必须将地基打稳,让返乡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标准。但真个返乡行为最基础和最关键的,还是知道自己的家乡缺乏什么,需要什么。

在过年回家的时候,多背一公斤视野,多背一公斤精神力量,在家乡撒上一把文化的种子。过一个春天,再过一个秋天,也许真的有改变,只要你不愿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