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荷兰在线

嘉倩,89年出生的上海女孩,五年半前开始旅欧留学,在荷兰、爱尔兰、西班牙闯荡,两年里出版了两本书。回国后的她找到了一份英国外交部的稳定工作,却在今年年初毅然离开 “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用自己的积蓄在全国四处游走,开始她的“交换梦想”活动。她说,从小到大都想当作家;她说,兜兜转转还是回到最初的梦想;她说,想做一个听故事和写故事的人,试探活着的可能性。

uaatheo

初识嘉倩是在微博上看到她的随笔《荷兰,我会想念你》,记录着身在巴塞罗那的她想念着荷兰的各种点滴:永远晚点但方便出行的火车,荷兰语的“吐痰音”g,下雨时不打伞的荷兰人,无处不在的自行车,运河两岸如同积木一样的红色房屋…… 那时的第一感觉这是一个心思细腻,善于观察生活的女孩。

关注了嘉倩的微博之后,才发现她在做的这个名叫“交换梦想”的活动。看着她在奔走的火车上,在中国最北的漠河,在陕北的窑洞中田野里,在不同的书店或图书馆、甚至宿舍里和同龄人“交换着梦想”,又开始觉得这是一个自由奔放,阳光美丽的女孩:扎着两束麻花辫,穿着气质红长裙,行囊里装着满满的故事和梦想。

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

高中毕业后的嘉倩去澳门开始学习酒店管理,却在一年后决定休学去欧洲读真正心系的国际传播。在海牙读书的三年,也有过遇到困难流着泪后悔的经历,一个人独来独往时对人生充满困惑,从没有朋友到拥有自己的圈子,去爱尔兰做交换生认识西班牙男友,到巴塞罗那一边上语言课一边工作:嘉倩说,在欧洲的三年,并不是学校,而是生活本身教会了她很多。

嘉倩今年夏天出版的第三本书名叫《那些让你痛苦的,必是让你成长的》,记录着她留学以来的成长经历。在她眼里,挫折或困难是大好事,因为有一天它们会变成你的故事,并且是精彩的,丰富的,催人成长的。

“二十多岁一无所有的我们,其实最有力量去拯救社会。比起更多人,我们早已经在伤痕累累的路上懂得,其实真正的成功,并不是拥有什么,而是这一段段路我们曾用心走过,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感动和故事。”
— 嘉倩《二十岁出头:你的一无所有,令全世界羡慕》

 

问问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为了和出版社谈新书出版问题,嘉倩回到了国内,然而谈判却以失败告终。于是阴差阳错,得到了英国外交部的工作。嘉倩说那段时间很开心,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工作体验,可是忙碌这个庞然大物却渐渐挤走了梦想在生活中的位置。

嘉倩说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作家,但作家却不是一种职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会坚持晚上读书写作,但在极度忙碌的一阵子以后也会变得无心无力。“到底想要做什么?我问着自己,”现在回想起递交辞职信之后的自己,嘉倩感到的是欣慰,因为虽然告别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却换来了自由,换来了更多的时间,专注地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写作。

“我也会推翻在工作里常常抱怨的自己,因为我相信,当你做喜欢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煎熬”或者“后悔”的,所谓的挫折,不过是不寻常但也值得享受的风景。”
— 嘉倩 《递上辞职信以后·我想要的青春》
oyeocriuau

 

“交换梦想”:人心的美丽世界

新书难产之后,嘉倩收到了很多人的安慰和鼓励,加上两年前开设的“倾诉邮箱”收到不下三千多封的来信,让嘉倩萌发了“交换梦想”的想法:去一个“陌生人”身边,和他一起生活几天,一起吃饭走路听课上班,分享各自的故事。将每个不同的故事成文,给每个人拍一小段视频剪辑成纪录片,十年后再放给他们看。

开始这个活动10个月了,嘉倩带着“交换梦想”已经去了36个地方,她说是“在中国画了个圈”。我问她最感染她、最让她难以忘记的几个故事,她想了想说,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很感动,很励志,很难忘:

在陕北的窑洞采访对象奶奶家和他们一起生活五天,才发现他们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比想象的幸福很多,跟着被采访的女孩在山里玩耍,城里长大的嘉倩第一次看到自家种的枣和棉花兴奋不已。“山里的孩子”童年拥有的财富是整个大自然;

在重庆、在武汉,认识几位女孩为了自己觉得快乐和值得的事情而放弃了优越的前职位,她们的故事印证着“人生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做这个位置该做的事情”;辞去不遂心的前工作而成为书店里的一名员工,重庆女孩说现在的工作累虽累却是她喜爱的,是她的位置;武汉学计算机的女孩在合唱队找到了“第二人生”,而合唱队队长哲学读到博士,却在音乐里找到了热情,放弃哲学开始学习音乐;

在不同的城市遇到相同的问题,父母的保护和期望是否是梦想的枷锁?来自康巴的汉子一心想去更大的城市、去欧洲走走,但父母已经为他在成都买好了房子,希望他可以找份安稳的工作,不怕挫折的他却怕过不了父母这关;上海姑娘因为母亲的坚决反对放弃了去土耳其实习的机会,母亲渐渐能理解她对出国闯荡的渴望,却仍然时常叨念着,放心不下自己的女儿一个人去远方;已经身为人母的成都姑娘说,父母其实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平安健康,我们首先要做到这一点让他们放心,再让他们理解;

在最北的漠河,认识了一位做过变性手术的二人转演员,一边采访一边听到旁边的人对他明目张胆地指指点点,同龄人的交流变成了勇气的考验。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女孩的“他”,努力存钱去泰国做了变性手术,现在却时常承受着被误解被骂的压力。他说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拥有自己的舞台,想被平等对待;

⋯⋯

嘉倩说,我们每个人都向往被夸赞、被认可,而忘记去给予别人掌声。在梦想道路上努力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去给他们掌声。“只要有人心在的地方,总能见到最美的风景,” 去认识从来不知道的人和事,嘉倩说这就是“交换梦想”的初衷。不带偏见,认真地去倾听去理解别人,这对写作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除却到一个人身边和他一起生活,嘉倩也在网上发起“交换梦想”活动邀请,租一间书店,或在图书馆、教室里,来参加的人有时几个,有时则上百,大家一起交换着故事和梦想的半成品。

对于“交换梦想”,嘉倩说她想一直做下去,做到没有钱为止。虽然现在全部一个人负责,但是得到很多家人的帮助和采访对象的支持,所以虽累却不苦。

“如果我们可以给这些梦想多一些鼓励,或许真的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如果我们可以把这群普通的同龄人的热情记录下,或许可以感染到更多人,让没有梦想而迷路的人知道人生的许多可能性;如果父母辈可以读懂我们,或许可以有一个更坚实的支持。”
—— 嘉倩 《我没有多大的出息,只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现实和梦想是“饭和糖”

“交换梦想”已经收到了一千五百多个邀请,嘉倩已经去过六百多个人和故事身边。听过这些故事后,嘉倩觉得很多时候所谓“年轻人的梦想”,和新闻里媒体上报道的不一样,因为他们的镜头总是指向有新闻性和特别的事情,而那些普通的人和故事便成了媒体视觉盲区,于是我们也对其视而不见了。

对于由总总社会压力组成的所谓“现实”和梦想的关系,嘉倩说,现实是一碗饭,而梦想像是一颗吸引人的糖,人们要有能力先吃饱饭,才去吃那颗糖。“谁说一定要有梦想?”嘉倩认真地说,“梦想”总被归为宏大的、华而不实的,然而梦想也可以是平凡的、生活里的:做想做的事情,一个人逛街吃饭看电影享受生活,和初恋结婚等等,这些都可以是梦想的组成部分,甚至梦想本身。

对于梦想的实现,已经出版三本书、拥有一群读者、被称为“青年作家”的嘉倩却说,她还在梦想的路上,“成为作家”这个梦想并未实现,因为她还要一直写下去,写到五十岁、六十岁甚至更久。而在她眼中,成为成功的作家,就是能有两三个人跑来对她说,从她开始写作就一直关注着她并很认同她写的东西,“那我觉得我就成功了”。

嘉倩说,实现梦想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就像恋爱一样,永远都在追求的路上,适不适合、追不追得到,都是一种修行,有时简单有时难;然而这一切终归是快乐的,不会带一点后悔。

“也许最后,真正实现的梦想寥寥无几,可现在为了它而努力的过程,这些故事其实最为珍贵。无论你给85后90后一代贴什么标签,我想把它们撕去,因为故事从来贴不上任何标签,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立体可爱的青春。”
——嘉倩 《我没有多大的出息,只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注:本文来自内容合作伙伴<荷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