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对我们而言只有象牙吗——谈中国人“走出去”和“走进来”
文/黄泓翔
“你要什么?‘象牙’?‘黑木’?‘犀牛角’?‘不贵’!”在南非和莫桑比克,我都见到了会说这么几个中文词汇的黑人小贩。
同样是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每周六才开放的六月二十五日广场集市,当黑人和白人路过时,小贩们热情地讲解非洲布画的内涵,展示一些做工精巧的手工艺品和背后的文化;然而当中国人路过时,那些画摊的艺术家们已经都懒得开口招揽生意了,反而是一部分小贩兴奋起来,招呼着让中国人过去看他们箱子里的宝贝:满满的象牙制品,包括筷子,印章,饰品,雕刻——那些他们从不对其他游客展示,其他游客也不会感兴趣的东西。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来到非洲,小贩们渐渐明白了,中国人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中国人一般都是买象牙,黑木和一些其他动物制品,像玳瑁制品,牛羊角制品等。”一个非洲小贩告诉我他的观察。
“大家都买这些,其他的我们不懂。”老王,马普托一个中资建筑公司的员工这么告诉我。当我向店主询问一个用果壳制作的精巧工艺品价格时,老王表示他不了解这些东西的行情。相反,对于象牙制品,如何判别真伪,不同的成色价格应该是多少,他非常熟悉。他告诉笔者,其他的那些东西,他不懂,也不太发现有中国人懂或想懂的。
“中国人是走出去了,但是走进来的很少。”一个中国媒体驻非记者这么告诉我。
这种“走进来”,指的是对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渴望,对学习当地国情民情的兴趣,与当地人交朋友的热情,和非洲共同发展的愿望,是对非洲其本身而非作为一个赚钱之所的热爱。
为什么我们走出中国,来到非洲,却走不进非洲呢?目前为止,我这么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中国大众与非洲之间本来就有巨大的了解和理解的断层,这主要是媒介平台缺位造成的。本来就更加注重看自己而非看别人的中国,现在在谈到“国际视野”时往往指的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了解,也缺乏兴趣去了解。在这种基础上,媒体信息的大量缺失让这种理解之壑长期维系着:南方周末,财新,新浪,腾讯,诸如此类的媒体根本没有钱和能力在非洲设立记者站或记者,而在非洲有着大量资源的媒体如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所进行的又并非是非常称职的媒体工作:他们更多报道一些“胡锦涛访问XX”类型的事件,更多关注自身的宣传职能,而非致力于加强中非之间的沟通。哪怕是从人员构成而言,你会发现这些媒体的派驻非洲记者里没有几个人真正希望了解非洲,没有几个人真正喜欢非洲——如果充当眼睛的人对这个地方没有兴趣,没有热爱,那么你如何期待这些眼睛能把理解和热爱带到远方?其中一个比较另类的记者曾对我说:“中国没有专业的报道非洲的记者,除我之外。”很遗憾,他的这个观察在我看来是正确的。
其次,“国际化的国人”哪怕在人口如我国的情况下,数量也少得可怜。所谓国际化,并不是说你在英美留过学就算国际化的。国际化与否,取决于你的心态是否足够开放,视野是否足够广阔,交友与足迹是否足够环球。
在纽约上学的时候,大概有很多中国学生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欧美国家的优秀学生经常会说“刚果那里的情况是”“我在海地的时候看见”“拉美的问题在于”,他们对世界各地方方面面的状况非常关注,而且往往也已经行走过很多国家,而中国最优秀的所谓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的学生,张嘴半天往往能说的就是“我们中国的情况是”。
如果连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也如此,当派往非洲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并非是理想选择的情况下,你认为实际出现在非洲的大多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呢?
“一个人如果在中国混的下去,是不会来非洲的。”吴哥,一个莫桑比克的中国小个体户老板告诉我。因为赌博而家业荒废后,他当时从江苏直接来到了非洲最混乱的国家之一安哥拉。不会英语的他直接开始学葡萄牙语,从打杂开始,闯出了自己一片小天空。那是他们群体的写照。
“现在工作这么难找。会来,还不是因为派到非洲能挣钱多一点。”小李,一个刚本科毕业被派到驻莫桑比克企业的员工告诉我。他二本学校毕业,连英语也没有学好,毕业前夕根本没有想到过自己可能会来非洲。那是他们群体的现实。
最后,是观念阻碍了我们自己“走进来”。
最要命的观念就是“发达与落后”的观念。大多数的中国人目前都处在崇尚欧美和“现代化”的状态,觉得文明的方向是单维度的,是从落后如非洲发展到发达如纽约巴黎上海的。而且越是教育水平低,越是眼界狭窄的中国人就越会有这种观念。这样的人,看不到文明的多维性,甚至忘记了我们中国古老的至理名言“有得必有失”。他们来到非洲,满眼都是非洲没有购物商场,没有地铁,没有高楼大厦,然而他们完全看不到非洲有什么独特的珍宝:那蔚蓝而荡漾着清新空气的天空,那青翠而且栖息着白鹭等大鸟的街边树木,那海星和寄居蟹还随处可见的沙滩,那朴实快乐而非陷于“上班”“加班”的民众,那还没沙漠化还有动物园外的狮子的草原,那还没遍布垃圾甚至还有未知角落可以探索的高山,那丰富而多元的传统部落文化。。。
因为诸如这样的观念,在非洲的很多中国人看着黑人黑色的皮肤,捏着鼻子,筑起高墙,把自己封闭起来。试问,这样的我们,如何才能融入当地呢?这样的我们,如何会理解非洲还有野生大象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情呢?
还记得一个有意思的观察:当你告诉一个欧美人“我要去非洲了”,他们的反应都是“真棒”;当你告诉一个中国人“我要去非洲了”,他们的反应大多是“你干嘛要去那种地方”。
我们把自己封闭得太紧了,以至于非洲在我们眼里就是一片捏着鼻子赚钱的蛮荒,以至于我们除了象牙犀牛角之外根本不了解非洲还有其他的什么。
“如果你们喜欢象牙,为什么不直接来非洲看活着的大象呢?”一个当地友人不解地问过我。
English Version at ChinaOpenMic: FOR US CHINESE, DOES AFRICA ONLY HAVE IVORY?
This investigation by the Oxpeckers Centre for Investigative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s was supported by the Forum for African 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the Wits China-Africa Reporting Project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3/12/africa-only-ivory-do-for-us/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