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港漂种子发起人 韩雨筱

感谢您阅读我与“港漂种子”的故事。

logo

2012年底我任命香港的网域使命青年使者,在我的任期里,有很多的朋友前来咨询我这个项目如何参与以及得到了什么收获。在经历了几次项目资料打包发送后,我意识到了港漂一族对于这方面资源的兴趣,于是萌发了创建一个平台将港漂可以参与的项目汇总提供的想法。

当时的想法可不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港漂种子那么鲜活具体。只是一个非常懵懂的小想法。最开始考虑过做一个博客或者网站,可是很快就意识到我拥有的只是判断资源是否合适的能力,暂时还不具备掌握香港所有资源的能力。因此如果我的想法想要成型,必须要更多的阅历和一个成熟的能够影响他人支持我的想法。

当时正值CAPE推出城市联络负责人招募(LCD计划),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报了名。CAPE的创始人陈露亲自面试的我,当时我也不知道我哪里来的勇气,把港漂现状、我的想法以及我需要的资源支持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也许是当时“蝗虫”热刚过,大家对香港的大陆人现状比较了解。露总对我的想法表达了支持,并鼓励我在本地构建团队,思考一下如何开展我们的线上线下活动。

我像是突然被肯定了一样,立马动手在人人网上写了一篇团队招募的文章,并给自己的想法取名叫“港漂种子”。当时毫无经验的我将一篇招募贴写得混乱无比,但是让我惊喜的是,还是有很多的朋友关注了这个理念,并向我发来了或合作或建议的邮件。同时露总给我提供了代表CAPE参加CAPE x iJoin香港宣讲会的资格,我在港大和中大分别做了两次宣讲会,表达了自己的理念和期望。于是经过了一对一的长时间面试和对于每一位成员专业、经验、院校等的分析,在2013年3月,我们团队正式成立了!

QQ20131011-2

(优悦杂志九月刊港漂种子专题)

 

我在每一次提到我们团队的时候都会说,我觉得我们团队非常棒。不论是团队成员的性格搭配,还是专业技术,以及在港经验,都囊括了所有我想到的和没想到的要求。由于他们,我的想法迅速的具象化。我们有了logo,有了网站,有了公共微博,有了会章……

有了“港漂种子”之后,我开始借助“发起人”这个身份,与其余公益组织的成员沟通并相知相识。同时露总也不停地将已有的香港小伙伴介绍给我。在与不同领域的公益者的交流中,我的想法和对于我们将要做的线下活动的概念飞速清晰,以及对我们的定位也确定下来。

那便是:资源媒介,灵感激发。鼓励港漂群体参与本地活动,同时鼓励他们将香港视野带回家乡。

 

为了积累经验和为港漂日后返乡奠定基础,我们团队在五月份发起了“港漂种子大陆行”计划。在此期间的收获远远大于我们最初的预计。

在港漂种子大陆行的前三站(西安、广州、深圳)里我发现,虽然通过CAPE Meetup这一成熟的活动机制,我们召集并发起了城市分享会。但是我们的参与者的期望点与我们活动的出发点是不重合的。我们渴望通过我们的双眼传递香港的优秀资源,而参与者大多的兴趣点都在香港这座城市上。例如我在西安被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报考香港的研究生?”

事后我发现这与参与者或者活动机制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我们的主题“青年力量”的概念模糊,使得我们变相地成了一个香港的使者,成了青年力量里跨地求学的经验的一种身份。同时这个主题下,其余的几位城市分享者都侧重于分享他们所做的事或者所在的本地组织,从而与我们想要达到的“将外地视野带入并激发本地孵化”的想法夭折。

IMG_0172

IMG_0294 (1)

(7月6日,港漂大陆行舟山站活动现场)

 

阴差阳错,我在舟山场由于媒体关注度下的压力,求助于Change365的Shyvee,Y-talk的James,还有CAPE的陈露,希望他们在舟山站的Meetup里面做一个远程分享。结果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这些speaker的经历和视野正是我们想要带给大家的,并期盼大家能够有所启发——活动结束的时候真的有听众和我说他想做舟山DFC,帮助本地儿童创意孵化!

随后的杭州站我们受邀参加了浙江大学文化中国年会,并在学生计时演讲上做了对港漂种子理念的诠释和对“返乡青年”这个新市场的解读,并结交了志同道合的几位朋友,其中便包括做大学生独立杂志《吵》的主编许倬尔。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觉有很多青年都在做不同领域的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在不同领域间进行青年的跨界合作相互扶持,缓解每个人的单打独斗的局面,都是百利无害的。

这些想法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后跑去无锡和露总当面沟通。同时在无锡参与了第一次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公益界人士的Meetup(这次Meetup是我日后在香港发起资源连结的动力源泉),感触颇多。露总对我的想法表示了肯定。这直接鼓励了我用“返乡”作为种子最后一站的主题。

最后一站成都站,LCD梓舟非常给力地邀请了瑞苘和Mark等具有返乡背景的人来做分享,真正地将我心中“视野共享”的想法做成了现实!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希望鼓励更多的人将自己的视野共享并赋予现实的想法以及其可行性。

其实我对于“返乡”的概念的成熟是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将DFC带到了我家乡宁波。通过CAPE,我在宁波快速发起了一期以DFC孩童创意为主题的Meetup,找到了宁波地区的DFC负责人的合适人选,并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期活动。从此我更加奠定了“视野有用论”,它并不为地域和文化束缚,而是一种共识一种思维的存在。

无标题

(《吵Chaos》第二期 专题报道)

 

八月,再次回到香港的我已是硕果累累。带着一身的经验以及许多公益界小伙伴的支持,我们团队终于在十月份,做出了梦想已久的线下分享会。邀请了几个在港具有高度参与度的组织,为港漂群体带来了第一批的资源分享。
QQ20131011-1

(8月25日,港漂种子召集的香港CAPE Meetup现场,来自深港公益圈的朋友参与资源连线)

 

由于交换计划,我并没有在现场。但是当我听到来自现场满满的“我很喜欢你们的想法,希望能够继续坚持下去”的声音时,心里的梦想成真的感觉,真的难以用文字来形容。

因为我最最想见到的不是大家对于这场活动的排场或是嘉宾的感慨与赞扬,而是大家对于我渴望通过活动传递出来的理念的认同,并通过我们分享的资源,让港漂群体去参与,去学习,从而立足于香港社会。

感谢我的团队,感谢CAPE,感谢无数无数公益圈的朋友们的一路指导。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也希望我的故事能够鼓励更多的青年人,be the man, do the right thing.

bi

(10月6日香港 港漂种子线下公益分享会第一期现场)

 

后记:

【被问及未来的景愿】与其他的组织不同的是,我觉得我们的“港漂种子”最成功的结局便是,在港漂群体中慢慢消失。当港漂群体拥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渠道去挖掘本地资源的时候,便是我们再无工作量的时候。我期待着那一天。

唯愿种子的精神烽火相传。

 

大陆行常见问题总结:

1.你在创办“港漂种子”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拥有热血的成员和专业的技术,但是我们没有这一块活动的经验和广泛的资源后备。因此我们希望借助各个组织平台的推广,来快速召集资源并通过我们的平台推广。

2.发起这么一个组织是不是需要很多的经验/支持/时间/经历?

发起一个组织不需要太多外界因素,但是做好一个组织需要以上的所有。而这一切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反复的尝试来找到最合适的发展模式。

3.团队什么时候来我们城市啊?

我们会鼓励每一个从我们分享会上走出去的、拥有不同视野的港漂,利用他们返乡的契机,在自己的家乡发起meetup,共享香港视野。因此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我们团队带来的内容,而是更加熟悉你们城市的港漂所看的所做的,因为他们的双文化背景,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4.你希望以后将团队做大做强然后垄断港漂资源么?

不希望。我们觉得最好最好的结局便是香港资源可以无门槛地传递到每一个人手中,港漂群体可以自发地去接触资源。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会努力做好资源整合的工作,并建立起共享的平台。

5.你们以后打算如何将资源传递给港漂群体?

我们的活动主要分线上线下。线下便是大家看到的10月6日的港漂种子分享会,我们会继续推出此类活动。线上则是通过网站资源整合,让大家有一个靠谱的线上资源库。自然这两块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推荐。

 

更多港漂动态,请关注@港漂种子  官方网站:http://hkcape.com/

 

《Founder说》栏目介绍

我们为积极推动行动与改变的Founder开辟一个渠道,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的创想和行动故事分享给更多伙伴。对于初创项目的Founder,我们希望听到你开启一个项目或者创立一个组织的故事,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你的这一选择和行动,你希望推动怎样的改变,你的创想和思考又是什么?而对于成熟机构的Founder,我们想听到你如何开创组织的经验和故事,还有你对你从事领域的观察和思考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Founder们的分享,让更多人参与到积极行动与改变的计划之中来,让初创者的项目获得更多关注,让经验者的经验传递的更远。==>>>马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