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间隔年第一人:你或许想错了间隔年
文/荷兰在线
“间隔年”的概念是孙东纯最早引入中国的,这个辞去工作踏上长途旅行的男子,在途中遇见自己的爱情并定居日本。然而多年后回看间隔年时,孙东纯却感觉如今人们选择间隔年的初衷有些变味儿:“一次间隔年并不会改变你的前途,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间隔年。”
走的太远,忘记为何出发
“间隔年”这个概念2009年在中国兴起。一个叫孙东纯的年轻男子辞去工作,带着一张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开始了自己的间隔年之旅。旅行从计划中的三个月变成了十三个月,在旅途中,他遇见了一个日本女子,这个女子最后成为了他的妻子,两人目前暂居日本。孙东纯将这段经历写成《迟到的间隔年》一书,让中国的年轻人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到“间隔年”。间隔年自此迅速传播开来,豆瓣上一个关于间隔年的小组,吸引了近8万粉丝。
然而间隔年的概念传开后,孙东纯却觉得人们选择间隔年的初衷变了。“曾经有媒体因为‘私奔’的话题想采访我的间隔年经历;还有网友看过我和妻子邂逅的故事后扬言要学好英语,才能泡上日韩美眉;更有高中生偷家里的钱外出旅行,美名为间隔年,” 孙东纯在采访中告诉荷兰在线记者,“间隔年的概念被广义化了,似乎什么都能拿间隔年来说事儿。”
媒体“煽动”不加思索的年轻人
孙东纯直言,除非从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志愿者工作,不然间隔年并不会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职业技能,更与提高收入和社会地位无关。“间隔年给人的多是精神方面的感悟,如果抱着一次间隔年就可以改变前途的初衷出发,或许一开始就错了,”孙东纯告诉荷兰在线记者,“媒体对间隔年夸大其词且毫无节制的渲染,加上一些不加思索的年轻人追捧,让人遗憾的间隔年案例其实越来越多。”
“间隔年的概念在一些网站、小组、论坛和主题活动中被过度解读了,似乎除了旅行就别无他事可做,不上路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 孙东纯评价道,“我不认为每个人都需要间隔年,许多间隔年的感悟和收获或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如果对间隔年憧憬万分,就加油努力;然而如果有许多东西放不下,不上路又何妨?”
孙东纯认为间隔年在中国始终属于新鲜事物,虽然很多年轻人开始讨论和尝试,但整个社会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对间隔年并不包容。”我们不妨停顿一下,回归间隔年的原点,看看现在流行的‘间隔年’是否还是当初那个间隔年,“孙东纯说道。
间隔年改变的生活
本杰明·巴顿曾说过:“回家是件有趣的事,不变的风景,似曾相识的味道,甚至感觉依旧,然后才突然意识到,其实是自己变了。”关于间隔年后回归正常生活节奏的不适应,孙东纯认为这是每个有过长线旅途经验的人都有的感触,但这正是间隔年收获和社会现实两者的磨合期:“虽然痛苦,但这同样是间隔年的意义所在,试想回归之后我们丝毫没变,并毫不费力地开始了原来的生活,那间隔年和普通的休闲度假就没有区别了。”
孙东纯和妻子目前暂住在日本中部富士山之乡静冈县的一个海滨城市。与国内出版社合作、偶尔给旅行杂志提供图片素材的孙东纯称自己是个“伪作家、伪摄影师”:“我在日本做过多份工作,目前在一家老人院当护理员,正准备和妻子辞职在4月份开始另一段长线旅途。”而孙东纯也在准备自己的新书《面向太平洋》(暂定书名),此书是以他在日本骑车旅行为主线,讲述他在日本多年生活工作的自传体书籍:“这本书算是间隔年后回归现实生活的心路历程了,不安天命有不安天命的精彩,平淡有平淡的魅力。”
注:本文来自CAPE内容合作伙伴<荷兰在线>。
ps,9月CAPE专题征文:间隔年正在进行中,欢迎和我们分享你的间隔年故事!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3/09/talk-with-first-gap-year-man/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