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与成长 ——“Child-Hope”的支教故事
文/陈济青
坐上行往支教目的地的简陋公共汽车上,眼看着被行李与人塞满的漏水车,望着车外那一场刚刚把我们淋成落汤鸡的大雨,我们的队员只是疲倦地坐着,仿佛对这一场支教感到毫无热情。唯一的声音也只是有队员在电话里向电话那头的人抱怨一下今早的不顺。当车离开喧闹的广州城,进入清远市,手触碰着雨后阳光照射着的窗玻璃,感觉一阵温暖;沿途看着清绿得北江,疲倦地脸上开始有了见到美丽自然的兴奋。如果说这时候的疲倦意还没有消去,那当进入那一所目的地的学校时,疲倦在兴奋面前显得如此暗淡。我们的目光在急切地搜寻着这所我们即将度过半月的学校以及关于这所学校的一切。
进入目的地的兴奋不久又被我们对于这学校及附近设施的不满所冲淡了。当我们一群20人的队伍在面对吃饭、洗澡等问题时也只是表现在相互的抱怨里。当日晚上,我们召开了可谓是第一次的会议,聚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每一个人都述说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虽然还是是有一些些抱怨的情绪在,不过在队长的鼓励引领下,大家还是怀着不安与兴奋度过了第一晚。在低落的时期,队长的引领是一贴良药。第二天,我们也是提前来到上课地点,却是看到许多学生已经早早地来到了学校。看着那一些些身高差距很大的学生们,明白了,来到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初中生,还有很多的小学生,虽然有了一点对于教学上的疑虑,但当到学生们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还是兴奋,那时已经在想象着自己上课的情景了。
教学篇****
看到学生们的年级差距如此大,原本只备好了初中教案的我们也只得临时准备小学生的教学。其实不管是初中还是小学,年级差距都很大,基本上每一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所以需要针对两个教学班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一般在课室里除了上课的老师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助教,帮助维持上课纪律,同时也对课堂进行了解,便于之后课堂讲课的改进。每天晚上我们全体队员都会进行开会,对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对第二天的教学进行跟进。
(一) 初中——丰富教学
我们没有改变基本的教学模式,初中的教学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课,二是综合趣味课,三是兴趣课。基础课程中,我们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和他们考试有关的科目,还设置了每天下午最后一节的作业辅导课。但我们认为支教并不是要和当地原来的教学体系一致,我们在帮学生巩固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他们了解更广阔的世界,让青春期的他们敞开心扉快乐成长,这才是我们支教真正目的。接下来的这些天我们也一直为这些目标努力着。所以,为了提高学生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兴趣,在第二方面的趣味课中,我们开设了音乐课、绘画课、手工课和音乐课等综合趣味课。第三方面,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丰富的课外知识,我们有旅游课、中西方礼仪对比、日语课、心理课等兴趣课程。开设这样丰富的课程,一来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视野,二来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年级差异大的问题。
当然,在基本知识教学中我们依旧面临着年级差异大的问题。所以,基本教学知识课的老师也采用了更加趣味性、思维开发性的创新方法来上课。语文课的老师采用了讨论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当中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观察力、描写力。数学课的老师用趣味数学抢答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对于当地很重视的英语课,还采用了影视英语大学课堂形式,让学生们自己开口说。对抽象的物理课和化学课,老师采用的是实验教学法——运用简单的道具给学生们带来最好的兴趣效果和教学效果。而历史课上,老师则采用了以重要历史人物为中心引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的聚焦引申法……
(二) 小学——同中有异
小学的教学方案模式相对于初中来说基本不变。值得一提的是,小学课我们也设置了物理化学历史等课,虽然说这不在他们现阶段教材范围之内,但是我们始终坚持要让学生们了解更多广阔的知识。当然我们不是枯燥地讲知识,而是根据小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极度活跃的特点,以生活中常见的基本现象引出一些基本的小常识,让他们对对学科有基本的认识。相信这样会激发一些小朋友的学习乐趣。就以我自己所上过的小学地理课来说,我首先以他们现在所处的地点出发,引申到最大的地理范围,此外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略的地图,带他们环游世界,很多小学生对此抱有很大的兴趣,我也好像看到他们走出了他们的小镇、迈向世界的喜悦。
共乐对话篇****
支教的画卷,不是由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支撑起来的画面,而是由一群老师和一群学生的欢笑染出的画卷。
支教并不是暑期的补习班,我们也不是补习老师,我们是指引他们健康成长的大朋友。所以,与学生们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方面,我们团队设置了趣味运动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此外,课间和体育课是老师学生们一起玩乐或者谈心的时间,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踢毽子、打羽毛球、打篮球、玩飞盘抑或是聊天,有时候静下来在一旁看着自己都会被这样的温馨场面所感动。对于聊天,我们是以一个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来给予他们亲切的问候与指引,自己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体会感悟到的一切讲述给他们。这一个过程中,自己也会得到一种聆听、谈心时的心灵体验,那种体验是如此真诚、如此热切。我是一个关心内向学生的老师,记得有一个其貌不扬的女生,很早就注意到她,她是一个很渴望但却不敢融入集体的女生,她自我介绍都在纠结着自己的手指,很自卑的她却很想走出那一个小镇,但她有一项爱好就是吹葫芦丝。了解到这样的情况,我和她交朋友,教她如何放松去大胆介绍自己,我还向她的班主任推荐她在毕业典礼上表演葫芦丝。后来,我发现她会比较主动问我或是其他老师一些问题(虽然还是带有小紧张和不自然),而且毕业典礼上的表演也圆满成功了,这也让我从心底里感觉到开心和欣慰,有时候想想自己好似成了知心姐姐,很是欢喜。
团队建设篇
****支教,是一个给当地孩子带去关爱的行动,更是一个建设一支亲密团队的方式。支教结束后,发现自己除了对学生的挂念之外,最最难忘的还是那一群一起度过一段特殊美好时光的队友。我们是Child-Hope团队,当一群人走在街上,只要看到队员衣服背后的“Child-Hope”字样,不管是谁,自己都会感到无比亲切。因为这半月里,我们团队20人一起去吃饭,一起享受着围坐在拥挤的饭桌上调侃“饭神”的乐趣;晚上围在小小的办公室里一起开会,一起述说着自己的想法;一起唱着队歌《路一直都在》;晚上工作完成后围坐着一起玩着“狼人游戏”,那时候既是放松的时刻,也是团队成员相互了解、感受团队归属感的最佳时间。更可贵的是,课室里,没有课的老师去给上课的老师撑场;在办公室,老师们互相的鼓励和帮助;为了开学和毕业典礼的节目,队员们一起排练,一起为着展现更好的“我们”而努力;队长在队员们心情低落时给予鼓励。这些都让人觉得暖意融融。虽然期间也有团队凝聚力低谷的经历,但这样的经历,却能让我们学会如何共同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如何珍惜一个团队的温暖。团队友情是支教篇章中不可少的一笔。
离别总结篇****
支教结束后的离别总是让人感伤的,但除了感伤之外,我们内心更多的是充实与成长。当看到学生们一大早跑来送别,送上离别的礼物,含泪送我们上车。我们的心里,除了离别的感伤,还有一份欣慰。因为支教的意义非凡,这样的离别才格外显得不舍。支教是一份事业,是给孩子带去关爱、造就梦想的一份慈善事业;支教是一份体验,以我们的微薄之力带去一段不与当地教育重复抑或冲突的教育体验;支教是一份收获,是一份引领大学生成长的收获。上车后,看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学校,回想着,发现自己成长起来了。我们已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抱怨的小孩,而是需要去为他人着想的成人。15天里,我们努力去给学生带去自己不多的知识经验,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送去一份我们的关爱,这是对学生的关爱、对乡村教育的关爱、对社会的关爱。而在送出关爱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师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教育、支教有了新的领悟,或许还开始树立自己的人生新理想。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3/09/story-of-the-child-hope-team/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