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2013年会分享(一):“黑夜城市追踪”
MAD 2013年会分享(一)
“黑夜城市追踪“
文/郑灿楷
2013年1月25-27日,我参加了在香港葵青剧院举办的MaD年会。
MaD即Make a Difference的缩写,是一场由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办、旨在推动亚洲范围内年青人的沟通交流、鼓励年青人用新思维带动社会的正面变化、将内心想法付诸行动的活动。我得知这个活动,是源于身边朋友的口口相传,甚至在开放报名申请期间,成都市还有关于MaD 2012年会参加者的经验分享。
MaD由对谈、自发讨论、工作坊、艺术创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组成。用MaD召集人Ada的话说,“经过了三年的探索,MaD从一个简单的信念–具有创意、同理心、能合作的新一代改变社会,慢慢找到更清晰的方向。从以创意、创业、创新和发现为主轴,MaD演变成为一个锐意推动跨界思维的平台,以多元及共创的精神,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合作,发现个人与社会更多的可能性。”
今年,MaD 2013年会探讨的范畴包括:
l 发现Discovery(个人潜能、社会议题、世界趋势)
l 创意Creativity(创意思维、创意产业、跨界创新)
l 影响Impact(社会创新、策动计划、个人改变)
在两天半时间里,MaD年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紧密地进行着各类项目,MaDees在开幕式前会获得一个Timetable。如同MaD 2013的主题"CALL TO ACTION, THE CHOICE IS YOURS!",在信息量指数式增长的时代,我们唯有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某几个的兴趣点上,学会选择是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
“黑夜城市追踪”
此行除了参加Mad年会,我也希望通过美食体验与街道探访了解香港。我尤其期待“黑夜城市追踪”活动。这是MaD主办方与香港青年奖励计划共同合作的活动,也是MaD工作坊所有报名项目里面最为火爆的一个。
主办方给出的介绍是这样的:
“由年青艺术家设计的旅程,让300多位MaD 2013的参加者,细看重建中的九龙东,透过批判思辨、直接感受、艺术介入,反思城市发展。今年的黑夜城市追踪不再以竞赛形式进行,告别走马观花,希望MaDees能够除去竞赛心理,细意感受社区脉搏,思考地区发展。在活动的数小时内,MaDees将借特别设计的行程和活动,走访乐富、九龙城、坪石、九龙湾、观塘等经历多番变迁的地区。重点不在景点多少,而在于游历街头巷尾,阅读其中生活痕迹。”
不同于去年走访西九龙的油麻地、石硖尾和深水埗,以及采用竞赛得分的形式,今年的黑夜城市追踪将走访地点改到了九龙东的老区,300多位MaDees分成坪石(浸会大学艺术学院启德校区)、九龙湾、九龙城三条路线,再共同走访观塘,最后集合于“起动九龙东办事处”。其他游戏规则不变,同样是每组6人(含至少一个香港本地人),留两部手机供紧急联系,上交钱包手机八达通,另每人获得50港币(供交通饮食用,不可打车),通过主办方提供的地图,自定走访路线,通过达到每个checkpoint的方式了解每个地点的历史及发展状况。
我所在的“黑夜第18小组”分到的任务是“九龙城—观塘”线,和一位香港中大的研究生及四位内地女生一起,依照艺术家特别设计的路线,暴走近20个checkpoint,了解或许一些香港本地人都不大了解的历史,见识到了香港的另一面。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九龙寨城。它是香港殖民地时代的九龙城区的一座围城,在大陆地区知名度不高,但在西方世界和日本却一再被神化、号称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贫民窟”。清末,英国向清政府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但九龙寨城所在地则保留由中方管治。因主权争议原因,在上世纪40年代侵华日军投降后进入“无政府”状态,九龙寨城成为“三不管”(中国不管、英国不管、香港不管)地带、各种杀人犯、强奸犯、毒贩的聚集地,及各色地下工厂的所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与香港政府达成清拆九龙寨城的协议。现在,它成为九龙寨城公园,神秘之城不再。
另外,我还了解到,田生地产——香港一家专门从事收购旧楼的地产商,因其目标楼宇附近常发生的治安问题,如无故断水断电、邻近单位无端起火、或遭泼屎水等事件的发生,不少人矛头直指田生地产,其“特别”的收楼方式引起公众非议。
【观塘工业大厦区】九龙东是香港最后一个大型工业区,大部分产业早已迁往广东省内,仅留小部分的工业及仓库区,而如何活用此区与本地文化并行发展,成为我们走访本区的主题。我们乘坐货梯到有利中心大厦11楼,看到是一个室内五人足球场,这是当下九龙东工业区的一个缩影,部分大厦楼层亦转型为各种形式的工作坊与单身人士住宅区,而九龙东则是香港本土文化创意生产基地。今日的九龙东与文化创意单位密不可分,任何活化工厦的政策都应考虑工厦艺术单位的需要。
【九龙东生活区】当下香港政府规划将观塘地区打造成CBD 2,即香港第二个中央商务区。九龙城寨公园外,是平价生活区,有东南亚美食小吃街、潮汕小吃街,这里居住着东南亚各国的人士,另外在街上也能零星听到部分潮汕话。用一位文化工作者的话来说:“观塘够平(够便宜),是个穷人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的地方。我希望初恋回忆不会被填平,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大家都有可以退转的余地。”黑夜城市追踪设计者则问道,你更喜欢高楼大厦林立、玻璃幕墙闪光的观塘,还是街铺散落、生活气息浓郁的观塘?
在之后的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之旅中,再一次观看两岸四地艺术展中讲述香港住宅、名为“低调说奢华”的视频短片,通过一个16平方尺(不足2平方米)的单身宿舍的介绍,传达繁华香港另一面。每次带好友参观走访我自己熟悉的地方时,我都要提醒他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全部,每座城市都是一个多面体,繁华的表面都是相似的,繁华的背面则是千百态。
在黑夜城市追踪结束之后,来自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的Chino NG和Damon LEE给MaDees讲解了他们的设计想法与愿景,促使人们思考城市发展的模式,思考香港城市的发展转型,结合自己所在城市的状况,如何做到“创不同” ,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我们同样可以在所在地开展类此的“城市追踪”创意之旅,让自己也让他人更好地了解所在的城市。
跳出“暗夜追踪”的思考
在这个checkpoint的走访中,我们一方面了解到香港政府与地产商之间的“勾结”关系,牺牲了平民百姓的利益,另一方面也看到了香港一些楼龄较长的建筑群及其附近居民的生活状况,此外还有机会到为数不多的士多店(即STORE,小便利店)买到比连锁便利店更便宜的饮料。香港政府与地产商的“特殊”关系及衍生而来的香港土地制度,还有被几大财团所“垄断”的香港便利店市场,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
土地批租
鉴于香港独特的历史背景,目前的公共土地批租制度的许多特征源于1884年英国首次入岛时确定的制度。当下香港的土地制度采取政府管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的方式,因历史原因,其土地制度最大特点是“两权分离”,即土地所有权从 1841至 1997年归英国王室所有,香港回归后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所有。政府负责管理、使用、开发和将土地使用权批租给个人、法人团体开发利用。在自然资源极度稀缺的香港,土地成为了这座城市最有价值和最稀缺的资源。政府把土地使用权以一定的条件和期限批租给地产开发商和其他土地使用者,政府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批租土地,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而土地批租的租约又分为可重新续租和不可续租两种。依据《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回归后仍维持土地批租制度,1997年到期土地租约可延长至 2047年,但每年要按应税不动产价值的 3%支付租金。
而在近日,香港政府宣布取消自1999年起执行的勾地制度,由政府全面主导掌握主导权,根据市场需要加速卖地步伐。“勾地制度”,即“申请售卖土地表制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楼市大跌时推出的一项政策,旨在由市场需求主导土地的供应量。2003年“非典”肆虐香港再次令楼价大跌,港府自次年起暂停公开卖地,“勾地”就成为了卖地的唯一机制。这也造就了之后多年以地产商为主导的土地开发格局。取消勾地制度,可以为市场带来增加供应的利好消息,但如果在公开拍卖中出现开发商竞投气氛不高、出价达不到政府底价而流拍的情况,对市场也会造成负面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地产商与追求稳定回报的港府之间的博弈,最终输的或许还是香港民众。
地价收入与香港财政收入
2012年香港政府录得地价收入约770亿港元,较上一年历史高位重挫近20%,地价占政府收入为15%。但除了卖地收入外,香港政府还直接或间接地向土地、房屋征收多种税项,各项收入总和占财政收入近20%。因此,地产业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成为香港实行低税制的基础,稳定了香港财政收入。
不少同学对香港几大地产商应该是耳熟能详,但不知道对另一家比较特殊的公司有所了解?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全球少数能在营运公共交通系统中实现盈利的公司之一。或许援引港铁公司在香港专营公共交通工具市场的整体占有率超过40%、本地铁路服务每名乘客平均车费约7港元等数字及公司的多元业务面可以作为解释,但实际上港铁公司由政府拨地中获得广大的土地面积,使其可以称作是一家“中间跑火车”的地产公司。土地划拨不需要任何立法监督,也不会被计入支出。就这样,香港似乎没花任何钱,就凭空变出了一个造价低廉、崭新的交通系统。
香港的“低税率”
以个人所得税为例,香港采用标准和四级累进制两种税制;香港两种税制可选其一,最高15%封顶(对比内地的最高45%)。这似乎是一种堪称传奇的低税率。但事实上这是香港政府通过土地秘密创收的结果,政府通过房租在无形之中征税。去年第四季香港一线街商铺(以铜锣湾为最高)每月每平方尺租金约2800元,比全球第二位的美国纽约高出近45%。
在参加MAD 2013以后,我们在铜锣湾一带寻觅美食的路上,刚好碰到一家传统港式餐厅“利苑粥面专家”( 铜锣湾骆克道539号,SOGO广场后面)在那天晚上十二点半结业,一家经营了42年的港式餐厅因为招架不住昂贵的租金,而被迫结业。当时我们经过时看到有摄像,还以为是采访。如果像这样有特色的传统餐厅越来越少,那么香港会慢慢变成除了名牌购物以外没有独特风味的城市,我想这是我们作为游客不希望看到的,更是香港人不想看到的。而我们当时是到利苑斜对面的“义顺牛奶公司”吃双皮奶,一家同样经营多年的甜品店,源于澳门却用独特香醇的奶类制品征服了香港人挑剔的胃口。但是面对当下铜锣湾骆克道一带每平方米超过6000港元的月租,不知道我们下次去那里吃双皮奶的时候这家面积很小的甜品店还在不在呢。繁华商业区的传统餐厅小店因为招架不住高昂租金而结业,另一边像九龙东等老区则因为政府规划第二个CBD而在慢慢消失,或许连一些香港人都不是很熟悉的小巷美食也难逃结业宿命,像我们这样的吃货对于香港“美食之都”的期待,未来难免要打打折扣吧。吃货们可不想在香港一路都吃快餐吧!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3/09/mad-2013-reivew/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