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雅楠

 

提到哥伦比亚,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游击队,军政府和毒品。这也就使得哥国成为了令人闻风丧胆的危险国度。然而危险和安全都不是绝对的,无论在什么地方,出门在外需要的都是自己提高警惕。因此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离开哥国后回顾在那里的三个月生活,我把自己看到的点滴汇集在这里,希望也能在大家以后到哥伦比亚的时候起到一个指南的作用。 哥国虽然没有草木皆兵,但是哥国人民已经在防盗安全的领域里做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由于安全成问题,哥伦比亚基本上每栋办公楼和居民楼都有保安严格管理。初到波哥大时我四处走访去找房子,经常在一些巷口迷路,就需要到最近的居民楼里去问保安。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居民楼都是大门紧闭。保安看到我走近,就打开对讲系统的喇叭向我询问。他们给我指路时展现出的南美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也只能通过大玻璃门或是围着铁栅栏的窗户去感受。即使是去居民楼里拜访朋友,也一定要等到朋友下来接,保安们才会开门让我进去。唯一的例外是去我经常做饭的一位中国朋友家,保安每次都直接开门还向我问好。后来才知道保安们已经认出了我的不常见的亚洲人面孔,也就无须再有其他的顾虑了。

公共场合的办公楼管理更严,虽然不像居民楼大门紧闭,但是门口一般配有两位保安以及前台的接待人员。接待人员会向来访者索要政府颁发的照片证件,并在登记完毕后打电话至受访公司确认信息。确保无误后,才会让来访者进入。所有的入口处都放着类似旅游景点入口处的机器,每次只能通过一个人,进出皆是如此。有些机器是通过来访卡作为秘钥的,有些地方则是需要保安的私人卡件让来访者通过,更有甚者,需要靠来访者的指纹进出通道。类似机场的安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的过程难以估计时间,有时还需要排队,所以我们外出参加商务会议的时候,总要提前一些出发。这样严密的安检措施,居然把哥伦比亚人骨子里散漫的时间观念都暂时纠正过来了,实在是让我大为惊讶。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我们开车从停车场进入大楼。在入口处,牵着狼狗的保安示意我们停下。盘查了一番之后,保安要求我们把所有车门打开,并让狼狗伸头进来一个一个车门附近嗅,以防来访者携带毒品进入。哥伦比亚是世界最大的可卡因制造地。“哥伦比亚武装力量” (FARC)和 “哥伦比亚民族解放军“(ELN)等游击队,以及分布在哥国内不同城市的贩毒集团,常年在丛林里种植古柯叶等非法植物,以制成可卡因等毒品赚取非法利润。他们还在哥伦比亚发展了人体贩毒的锁链,即把毒品放在用塑胶制成的胶囊里,吞食入人体以后进行毒品走私。这些胶囊如葡萄般大小,只要人在吞食前二十四小时之内不进食,就可以直接随粪便完整排出,因此成为贩毒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同时也对吞食者,也就是所谓的“毒驴”(西语作mula,英语作mule)造成非常大的生命威胁。每个“毒驴”每次任务要吞食至少五十粒毒品胶囊,只要有一个在其体内爆破,就可能瞬间毙命。哥伦比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里有很多这样的描述,还有“毒驴”在毙命后被剖腹“杀驴取毒”。国际上对哥伦比亚贩毒也是警惕有加。我和两位哥国朋友一起从波哥大坐飞机回美国。入关后,按规定所有的乘客都需要取出托运行李,接受毒品检查,再次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转机大厅。但是当我取出我的托运行李准备和朋友一起接受毒检的时候,安检人员却大手一挥让我直接通过了,并告诉我朋友们接受的是“另一种检查”。

国际上对哥伦比亚人的安检如此严格,哥伦比亚的国内航班检查,却是简易的惊人。只有在一些国际机场的航站楼才能看到携带缉毒犬的军人。在国内航班的航站楼安检,即不需要脱鞋,也不需要担心液体行李。唯一只是在安检门之后等待旅客进行贴身检查的,从来都是彪形大汉,往往让女乘客感到有些不适。

我在哥伦比亚的朋友和同事们告诉我,其实首都波哥大才是最危险的地方。因为人员混杂,活动众多,使得恐怖分子有机可乘。十多年前哥国经常发生的爆炸案,从来都只是在波哥大发生,而北边的著名工业及旅游城市巴兰基亚(Barranquilla)和卡塔赫娜(Cartagena)却从未受此厄运。 2012年五月,波哥大还由于FARC同桑托斯政府之间的冲突引发了汽车爆炸案,导致两人死亡。 波哥大同时也扒手盛行。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中国人来说,聊天时讲述自己被偷被抢的经历几乎成为了知识竞赛,故事往往一个比一个引人入胜。比如说什么在学校食堂吃饭时,两秒钟看了一眼电视,回头就发现桌上的包不见了;或者是同伴刚去上厕所,自己就被两个当地人跑来问路,鸡同鸭讲了一番包也没了; 再或者,就是乘坐的公交小巴车忽然被人截住,劫匪从前后两门一齐堵住乘客,硬是把每个人身上的贵重财物都抢了个精光。旅居拉美多年的韩医生告诉我,“凡是住在拉美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没被抢过的。”

似乎哥伦比亚人已经培养出了对抗扒手的“金刚铁臂”。除了在居民楼和商务楼前设置保安,连一些超市和快餐店门口也有穿制服的保安,几乎要达到了24小时戒备的状态。我们在一些餐厅吃饭,还会有工作人员特意上前提醒我们看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美国朋友习惯把手机钱包随便放在桌上,来到了哥伦比亚居然也入乡随俗时刻管好自己的包了。正式一点的餐厅都会在餐桌下面设计小钩子,供顾客把自己的包挂在下面。这样一来,入座的时候大家的膝盖都凑在自己的包附近,也就不用担心身后的包被人顺手牵羊了。

波哥大的治安状况,一部分是由于人口稠密造成的,但我认为很大一部分还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波哥大在哥伦比亚人看来,是一个“冷漠而且压力大”的城市。每天街上的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却不乏对着行人乱按喇叭的。尤其是过马路的时候,遇上大一点的十字路口,红绿灯似乎从来不起作用。我总是心惊胆战的和其他要过街的勇士们暗暗吹响号角,一齐出发,但也难免被突然出现的汽车吓破胆的时候。波哥大城内相当于地铁的Transmilenio快线,高峰期时车站里人满为患,黑压压一片,是最容易让扒手得逞的地方。

相比之下,哥国的其他旅游城市在这个意义上要“安全”很多,能明显感觉旅游地区的人要淳朴很多。由于波哥大很危险,晚上人们很少在外活动,所以即使是景色优美的公园也是空无一人。在波哥大城外的莱瓦镇(Villa de Leyva)是名副其实的鹅卵石铺成的小镇,晚上十一二点人们仍会在广场上一齐唱歌跳舞。位于哥国南部的莱提西亚城(Leticia)是亚马逊河上的城市。与人民以往“哥国南部游击队猖獗”的映象不同,莱提西亚反而是我在哥国走过最安全的城市。晚上的小城街道上,到处是飘着美食香味的街边摊。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散着步的人脸上透露出轻松惬意的表情,和在波哥大大家紧紧夹着腋下的包快步走的情况截然不同。花城麦德林(Medellín)在国内外游客的心中的口碑良好。在麦德林乘出租车,司机会热情的邀请乘客坐在前排副驾驶的位置,和乘客一边介绍美景一边开心的聊天。而在波哥大, 出租车由于被人们认为是危险的交通工具(常被称为“耗资百万的车”1),司机和乘客的关系很冷淡。波哥大的出租车,前排座位基本是不让人坐的,这样也是为了保护司机的安全。这和美国一些城市的出租车系统也很像。

以上种种,都是生活在哥伦比亚的一些安全上的细节。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在当今这样的社会,无论走到哪里,最重要的都是自己提高警惕—绝对的安全和绝对的危险都是不存在的。然而,看似危机四伏的波哥大其实是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哥伦比亚人依然用乐观向上的心情,积极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 十字交通路口虽然车来车往,依然可以看到杂耍的艺人们利用六十秒的红灯时间表演才艺,唱歌、跳舞、独轮车,应有尽有。中国的老妇人会在夏日的街头像司机们兜售清香的玉兰花,哥国的小贩们则会向人们分发饼干等小零食,拆开包装的人便要付钱。还有主动上前清理车窗前后玻璃的—但靠这样来收取小费的收入还是略显不稳定,因为大部分的车主只会给几百比索的硬币(约三至五元人民币),还有一部分车主会被突然跑来的“清理工”吓的魂飞破散,以为是来劫车的。但每每看到这些靠自己力量挣钱的小贩,我还是会感觉到一股积极的正能量。同是首都,波哥大的街头乞讨者就比美国华盛顿的要少很多很多。

哥国的另一个特色,是每周日的全民健身(Ciclovía)。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源自首都波哥大的优良传统,现在也已成为麦德林城(Medellín)和卡里(Cali)等城市的传统。每个周日,这些城市就会把全城的主干道封住一半,留出一条车道让市民们进行晨跑,溜冰以及骑车等健身运动。 由于骑车的人最多,这项活动便取名为Ciclovía,直译过来就是“自行车道”。波哥大每周日的Ciclovía约有两百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30%)参加,他们行走在首都里近120千米的无车区。由于周日是哥国人和家里团聚的日子,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和爱犬,谈笑风生的走在特定的“自行车道”上。虽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或危险,但是哥伦比亚人却在确保绝对的健康上,为自己和后代保留了一个良好的传统。

640px-Ciclovia_de_domingo_s640x480

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并存的Ciclovía

1随手在哥伦比亚的街上找出租车可能引起杀身之祸。不法分子会以出租车为途径,招来同伙把乘客带去不同的自动取款机,要求其取出所有信用卡里的所有额度,因而被称为“耗资百万的车”。有时因为取出的现金不够,司机还会直接杀人。连载第一篇就提到了今年六月一位美国游客遇害的事件。

 

注:原文来自于内容合作伙伴<中南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