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米公益
我相信,公益不应是一件小众的事情,而是应该大家都轻松参与到其中。
——莫子皓
从去年12月起,我便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放弃大四的实习,放弃旅游,放弃各种考证,投身到了公益创业的怀抱中。
很多同学都很好奇,为什么学商科的我会想去做一个公益类的APP,为什么会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不去参加多一些实习好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其实答案很简单,回望整个大学,无论是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校友乃至整个社会都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我们也应该用我们的能力来做点什么。不一定要有所成的时候才去回报社会,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现有的能力帮助他人。
在决定以手机APP形式做米公益之前,我和另外一个创始人对中国当前的公益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公益领域有以下几个“怪现象”:
首先是公民参与公益的门槛“太高”:中国的义工服务率不足5%,就连平时最有时间且对公益较为敏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公益参与的普及率也不高。
究其原因,是因为参与公益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太大,譬如,去支教要用上整个假期,而持续地捐款对于本来就不富有的大学生来说也不太现实;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也认为做公益是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所以很多人都说等到以后有钱或者有时间了再去做公益活动……可见,公益尽管一直在我们身边,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名词,参与公益活动似乎成为了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
其次,公益参与的可持续性较低,即公益很难让普罗大众持续参与、关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到很多初衷很好的公益活动,在火了一阵子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不妥,而是从参与这类公益行为中获得的持续满足感在降低。
这个社会对公益的平均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纯粹利他的高度,所以在精神满足的边际效益递减后,公益参与行为很难持续下去。同时,那些很快“夭折”的公益活动有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方面,是参与的形式有限、不够有趣;另一方面是,激励的元素单一,缺乏持续效果。
而在我们的探访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公益组织找不到合适的企业捐赠,而很多爱心企业也不知如何与公益组织联系,并且很多想要参与公益活动的个人不知如何获知公益信息。于是,我们想要搭建一个联系这三方的“桥梁”,让企业、公益组织、社会个人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基于公益领域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对公益的探索应该努力突破这几个“瓶颈”, 移动互联网和公益相结合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公益模式。因为在火爆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并没有出现一个成功的移动互联网与公益活动相结合的案例。
实际上,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和极度方便的特性,是非常适合微公益的发展的,我们只需要开发一种持续并有效的企业、NGO、个人共同的公益参与平台,就可以让公益在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中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
对于公益的可持续化,米公益团队认为应该把公益变成一件好玩的事情,把公益变成一种利己助人的事情。因此在米公益的手机APP中,我们设计出5个对用户身心健康有益的小功能,譬如放松肩膀、进行有氧运动、打电话给妈妈等。米公益用户可以通过完成这些健康任务获取的奖励——米粒,然后将米粒捐赠给自己想支持的NGO,这样在与米公益合作的NGO便可使用米粒去兑换企业的捐赠。于是个人-NGO-企业就联系在一起了。
通过把公益和移动互联网结合,我们希望公益可以变得更轻松更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把公益带在身边。为了让人们更容易地参与公益,所以我们在设计每一个产品的时候都要让其尽量方便、健康,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米公益想创造的不仅仅是几款应用,而是一种公益、健康的生活方式!
米公益官方网站 www.ricedonate.com
米公益新浪微博 @米公益
有任何疑问和建议,欢迎和我联系探讨:新浪微博 @莫子皓RiceDonate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3/08/ricedonate-and-me/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