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敦阳

 

在美国混迹将近一个学期,总结一下在专业方面的所学所获,希望尽可能“连点成线”吧。作为开篇,先拿我的学院NYU Wagner作为载体给大家述说一下美国公共领域的沿革,我认为这本身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1938年,NYU Wagner学院在二战的炮火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建立,起初是为了支持纽约市政府研究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并为城市、州、及联邦政府的各类行政部门输送人才。这也是传统的公共行政专业(MPA)的起源,就US News杂志公共事务分类排名而言,位置靠前都是公共行政专业的老牌学校,例如Syracuse、Harvard、Indiana-Bloomington、Georgia等,这些学校常年排名保持稳定的一大原因是其选用的变量偏重教授们的观念和口碑,而这样的思维定势一经形成,要改变是漫长而迟缓的。

 

1970年,行为主义政治学衰落而政策科学兴起,范式的更替导致了传统的公共行政领域的变革,许多大学将公共行政学院更名为公共政策学院并设置公共政策专业(MPP),在这波思潮中应运而生的有Michigan、Duke、UC Berkeley、Chicago等,而不少老牌公共行政学院也通过增设公共政策专业或课程以适应时代潮流。

 

1980年,美国社会再次面临经济萧条,里根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更甚的是,他将政府官员(这些潜在的MPA/MPP学生)描绘为“懒惰、无精打采、散漫、腐败”的形象。此言一出,NYU Wagner学院当年的申请者数量从1100个急剧下降到582个,可谓跌入谷底。新自由主义的信奉者们唯恐避之不及,偌大的教室少了一半学生,那空荡荡的回声听着都令人心寒。

 

1989年,新鲜力量的加入重塑了公共事业的版图,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开始活跃,它们对政府指手画脚,查漏补缺,而美国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规范和管理的需求愈发旺盛,此时NYU Wagner学院正式更名为School of Public Service(全美唯一一所以Public Service命名的学院),除了在表象和本质上与Syracuse这样的老牌公共行政学院进行区分之外,还有对行业趋势发展以及自身定位的长远考量。NYU Wagner学院1970年的课堂中还坐着100%的政府官员,但是20年后的学生构成则截然不同,1990年的课堂拥有70%的非营利组织的从业人员。

 

2001年,时钟拨过千禧年,公共事业(public sector)和私营事业(private sector)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争议也此起彼伏。以NYU为例,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Wagner学院和培养商业管理人才的Stern商学院有什么区别?公共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为私营部门工作是否有违教育初衷?这一时期有两件事情颇值得关注,其中一件是Harvard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获得了一个不太“光彩”的绰号——School of “Consulting”,因为学生毕业后大量进入商业咨询行业而得名;另外一件是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遭遇捐赠者Robertson家族起诉,原因是学院没有兑现接受巨额捐赠时的使命(mission)将学生培养成为政府官员,大量学生毕业后进入商业领域发展。总体说来,公共事业可以从私营事业借鉴经验和模式,但是战略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慎重。目前NYU Wagner学院的毕业生中有70%进入公共事业领域,仍然与其使命基本保持一致。

 

2011年,也就是我进入NYU Wagner学院的第一年,公共事业的格局又发生了变化。社会企业的概念开始在学院中生根发芽,在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的影响下,NYU Wagner学院和Columbia SIPA学院发起主办的“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营”(Social Enterprise Boot Camp)成为纽约城汇聚社会创新人士的沃土,这标志着结合了传统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使命以及商业组织的营利模式的社会企业为学院所承认。而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在学院下个学期的课程中也将首次看到自成一体的社会企业的系列课程。

 

从1938年的战火中一路走来,经历了公共领域的起起伏伏,NYU Wagner学院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的精神使我对她有了更多的期待,而它的发展史也成为美国公共事业沿革的一个缩影。

F7DFAD453D7C4AB17058DAD3EB9B149EB0C0147C3C40D_500_332

——本文部分内容总结自NYU Wagner学院Rogan Kersh和David Schacter教授课堂的话语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