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日本——文化,态度与生活
文/蒋紫楠
来日本8个月有余,总想写些感想和评论,却总觉得自己了解的不够多不够深入,总怕自己的笔触太浅或者太为极端,于是终于在自己完成了很多家工场见习、参加了很多次日本人的聚会合宿及政策讨论、有了一些真心的日本友人后,才敢将这个国家在自己眼中所呈现的文化、态度和生活记录下来。就好像记得谁说过,写本身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你不写永远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我,也想通过写,客观地发现自己的体会和体验。
一、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
一直想说该从什么开始说起。忽然看见微博上又开始繁忙的提起“北京今日起发布霾黄色预警”,看着日本蓝晃晃的天,心头既庆幸又沉重。庆幸的是哮喘的我得以借这样的机会在日本躲过一年,沉重的是不知道国内这样的状况还会持续多久,其实全然不用微博提醒,日本驻中国使馆无不嘲讽的说“现在在北京生活的人们就像在做动物实验的感觉”,而日本NHK也报道了东京政府以“致北京市长的亲笔信”的方式向北京市表达意愿,实验室的日本女孩子纷纷按照电视和报纸的建议,购买了口罩甚至选择不外出,因为有那么几天来自中国的毒霾使得日本的PM2.5也超出了日本上限的数倍。来自伊拉克的前辈跟我开玩笑说,哎呀,她们真脆弱,你看我们从小生长在环境很差或者战乱纷飞的国家,有很强的抵抗力。
其实,我一点也笑不出来。我不知道我脸上的表情,是尴尬还是愤怒。
如果只是生活在校园里,也许我的认识也就局限于此,但那么多次的工场见习让我彻底佩服日本个人与企业的环保意识。也许作为国内的媒体,看到的是数字,东京的机动车保有量是800万辆,北京才不到600万辆;日本每一升汽油燃烧排放出的污染物,是中国的十五分之一;日本每一分产出对应的煤炭消耗,是中国的十六分之一,等等。而我,在日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些数字后面,日本企业、日本人祖祖辈辈对于环境、对于人的意识和态度。
以我前去参观的森永工场为例,森永是大型的跨国乳品企业,成立于1917年(最近貌似受奶粉限购令影响,森永奶粉里的吉利蜜系列很火)。我参观的是名古屋附近的中京工场。在中京工场,回收中心的屋顶上设置了太阳光发电装置,这个太阳能发电装置自从2003年2月开始使用以来,每年大约可以提供4万千瓦时的电力,以通常的电力使用来换算的话约每年减少了22吨的二氧化碳排出量。再例如,工厂的废弃物,除咖啡、红茶提取工艺产生的食物废弃物以外,还有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和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各工厂都在积极努力地减少排出废弃物的量,2011年度的排出物总量为51700吨,实现了比去年减少2500吨的目标。
在日本的每个企业,无论是求职说明会还是工场见学,每份公司的Slides上都一定会有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而其中,一定会说到企业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因为在企业看来,不仅真正的可持续循环发展,保证了企业的开源节流和良好运作,还能受到社会和民众的尊重,毕竟很多学生在求职时,当被问到自己为什么选择这家企业时,总有人会很认真的回答“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值得尊重”。
其实,冗长的描述都毫无意义,很多人说什么日本技术先进、日本人少国小等很多客观因素,我只想说两点,第一,在日本,我没有发现任何一条盲道的尽头是墙壁,电梯都为盲人或残疾人设计的更低的一格按钮,没有人会遮挡住建筑或者电车上的盲文;第二,普通的纸盒牛奶,日本人甚至精心得为盲人设计了一个缺口,用以辨别纯牛奶与其他乳汁品饮料,并把缺口的设计正对易撕拉的开头,这样就能保证盲人也能方便快捷的喝上牛奶。
前段时间被推上舆论浪尖的,还有两件事,一是牛奶、奶粉的问题以及引发的一系列限购之争,二是75岁再创业的“烟草大王”如今的“脐橙大王”褚时健,一边是缺乏责任意识的企业家,一边是被人推崇“跌到谷底还有十足反弹力”的企业家。但若如果让我加一句,企业家精神,其实最简单的,就如同日本时刻照顾盲人的心情,就是俯下身去,以人为本。
尊重并保护空气、水、牛奶以及其他资源,无论个人或者企业,俯下身去,以人为本。
(注:部分数据引用自森永官网:http://www.morinagamilk.co.jp/corporate/csr/environment/。)
二、战争与和平
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人,是军事狂,极端好战,对我们的同胞极其残忍。所以,饱含爱国情绪的我,每每提起历史,也是咬牙切齿,愤恨难挡。然而站在冲绳的和平祈念公园,站在一眼望不尽的墓碑公园里,站在海军壕博物馆满墙的自杀弹孔前,我深深的鞠了一躬,为平等的生命,为无辜的怨灵,为世界的和平。
以下的这些话,我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我不知该如何压抑住自己的情绪,以客观的笔触去写下自己的所见。
说起冲绳,很多人知道的,是琉球。它在明清时代是中国的属国,所以多少都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无论是建筑风格、饮食文化还是风土人情,都和日本本岛有着巨大的区别。而国人也许并不了解的是,冲绳,一方面作为日本本土战时的南部屏障,另一方面作为美军抢占琉球群岛附近海域制海制空权以及建立进攻日本本土的基地,在二战时期是最关键也最危险的地区。冲绳,作为二战时期日本本土的唯一战场,受的伤最重,对战争的反省得也越深刻。在海军壕博物馆里,硕大的数字一次次出现,“全战没者数:200656名”,一个死了二十多万人的小岛,何尝不是如同日军大屠杀结束后的南京,遍地白骨,一切灰飞烟灭。
镜头一,和平祈念公园的墓碑公园。年迈的老人撑着伞在大雨里蹒跚而来,走过一个个黑色的巨大墓碑,找到一个名字,默默的在名字下方放上一束白花。我多想上前慰问她,可看起来她和墓碑上的那个人,彼此相聚的时光如此之少,我又怎么好意思打扰。
镜头二,都说孩子们不懂事,可日本的学校却每年都会组织小学生去这些地点参观。有的孩子写下长长的读后感,放置在了资料室的一楼,有的孩子奔跑着去找公园里自己所在都道府县的慰灵塔和国立墓园,郑重的跪拜,有的孩子在一旁,沉默不语,只是惊恐的张大嘴巴,懵懂地看着这一切。
镜头三,海军壕博物馆的一尊塑像,一个日本士兵举着枪,逼着跪在地上的7名冲绳平民自尽。在博物馆的文字里,清楚的记述着这样的事实,20多万的丧生,多数人却并非死于美军的枪炮之下,而是被日军分发手榴弹自杀或者杀害,9.4万冲绳居民,就这样为二战无辜殉葬。无论是面朝太平洋的“自杀悬崖”,还是鼓动居民“宁可自杀也不可被美军俘虏”的言论,在血淋淋的证据下,日本政府在2007年终于恢复了其教科书中有关日军强迫二战冲绳居民集体自杀的表述,这样的“洗白”让人欣慰,可再怎样的“洗白”也唤不回逝去的亲人。
我真的不愿再去以更多的阐述,在这个小小篇章里挑起民族情绪或者探讨民众反思,诸如博物馆里陈列着中国旧人教版课本中“南京大屠杀”的一页,或者博物馆中关于中国各个纪念馆的客观介绍。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才能对战争有着最深重的认识,对和平有着最深刻的渴望。战争,谁都知道,总会有个结果,总会有个胜负,但在我看来,只要是战争,没有人是赢家,所有人,都输了。
请原谅我,最后还是想以陈列于博物馆中日本人的两句话作为这个篇章的结尾。第一句来自于海军总司令大田实将军写给日本天皇的电报:“综合这些事起来,从国陆军、海军来了冲绳以后,我冲绳县民皆一心为报国忠心奉仕,并节约谨身直到最后……看着战败,也无法表达内心痛楚。一根树,一枝草都全被烧尽,贮藏的食粮也只能维持到六月底就会耗尽,冲绳县民是这样战斗的”,写毕,举枪自尽。第二句来自于小学二年级的田島小朋友所写的读后感:“我并不真正懂得和平的含义,但一本书上说过,和平就是,你可以和你的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你可以去上学,你可以吃上美味的食物,安睡如同一根伐木。我真心地希望,爱可以充满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冲绳,我们的日本,以及我们的世界。”
三、中国人在日本
比起在美中国人的精英化趋势,在日的中国人似乎更“亲民”一些。很多人抱之以这样的言论:“有钱?有钱怎么还来日本留学?”“来日本的留学生,除了国费奖学金的,谁不打工?”“在国内真的没找到什么好工作,来日本,真的想拼一拼,证明一下自己,多赚点钱回家”。似乎,从这些语句里,我们能看到,在日本的中国人,似乎没有那些诸如夜店、大趴、华尔街、投行等光鲜的外衣,围绕他们的,更多是“年金”、“打工”、“家庭”等更为生活化的名词。
在日本的文化里,“尊重”和“麻烦”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有时候,有过分重视之嫌。求职面试、公司的入职研修,敬语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后辈对前辈、小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的关系非常清晰,并且必须使用敬语,并且在特定时期还有既定的变动规定。例如,在日本公司,如果某个后辈进入了某个株式会社的本社(即总部),而他的前辈进入的是该会社的分公司,则后者则需要在见前者时改称他为“前辈”;同时,日本人还本着“尽可能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顺道买什么”“顺便做什么”这样的想法在他们的思维里很难见到。例如,从文字的角度来说,比较下英文、中文和日文,英文的语言表达是非常直白的,如果我错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告诉我说:“sorry,you pick the wrong one”,中文则要相对含蓄一些,可能是“不好意思,这个,你是不是拿错了?”,而在日本,遇到同样错拿东西的情况,可能对方就会绕圈说话,跟你解释说“啊,这个东西其实可以用来做别的什么什么,而不是你现在的用途”之类的,跟你解释上十几分钟,直到你自己明白过来“噢,我拿错了”。因此,作为在日的中国人,在这样难免过度的“尊重”和“麻烦”下,精神的压力可想而知。
除了精神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也同样无法避免。打工的时候谁没被居酒屋的老板骂过一句“あほう”或者“バカ”(笨蛋、阿呆的意思)?谁没在找工作的时候提着超重的规定样式的手提包、穿着规定长短的一字裙加跟鞋来回跑路过?找完了工作,谁没在单位里加班加到吐?日本人倡导的“成功学”,日企倡导的“为企业奋斗一生”的文化,都一点点的在这些在日中国人的生活中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痛也在所难免。
但我从心底里敬佩所有在日生活着的中国人。无论是飞机邻座的缘分、物产店的购物,还是中国人圈子的新年聚会,或者出外旅行的短途相遇,我聆听他们的故事,也在这样的攀谈里认识这些勤劳乐观、积极努力的同胞。在他们中间,有人在日本呆了十五年,拿到永驻,优厚的薪水,顶尖的公司,有车有房,有妻有儿,却对中国飞速的发展充满欣喜,作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每天都筹划着要回国为国效力;有人在日本呆了十年,不甘心在企业里重复忙碌,毅然辞职开起了中国物产店,老板热情大方,关切的询问着每一位中国留学生的需要;有人在日本最好的商社工作刚满一年,挺过了整一年下班回来躺在床上就无法动弹的辛苦,终于看到了自己涨幅高达50%的第13个月的工资单;有人刚刚毕业,跨专业找到行业内世界排名第四、日本排名第一的公司的工作,出差一年的年薪就是一千万。丰田自动车、Softbank(软银)、铃木、三菱商事、住友银行,这些在日本人看来都震耳欲聋的名字,没有一家公司,找不到优秀的中国人的身影。
我想说,在日本的中国人,真的很棒。
面对日本,请不要盲目的去批判,问问自己,我们了解它多少,又了解自己多少?
面对日本,请不要冲动的去伤害,问问自己,每次反日情绪伤得最痛的究竟是谁?
面对日本,请不要极端的去否定,问问自己,它是否还有优秀值得我们学习?
也许而今我看到的也只有冰山一角,但如果有机会,请一定来一趟日本,走一走平凡的街巷,看一眼井然有序的工厂,找一找博物馆里的历史,和大部分友好的日本人握一次手,和在日本奋斗的同胞们道一声“加油”。
路还很长,我们一起努力。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3/04/dialogue-with-japan/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