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E Talk:黄正骊——在基贝拉贫民窟看到前行的方向
Changemaker:黄正骊 采访者:Yvette Wang
【编者按】
在上海青公馆见到黄正骊,她穿着绿色小外套,打着红色长围巾,
这个仅仅3平方公里的长条区域挤着超过70万人口,
我们的采访从正骊参加这项联合国调研活动说起,
Y: 怎么想到要去肯尼亚做贫民窟研究呢?
J: 其实也有点偶然,当时同济正在招募去联合国人居署的实习生,
Y: 为什么会不断有人涌向基贝拉?他们追寻的梦想是什么?
J: 虽然说基贝拉的人均收入低于1美金/每天,但相对于许多人在故乡的收入而言还是不错的,许多人在基贝拉生活节省但在家乡建了自己的屋子,就和我们常说的农民工来城市发展是相近的。在深圳也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只是在我们国家是纵向发展的,在肯尼亚是横过来的。所以我很反对贫民窟这种说法,许多国家都提到贫民窟是城市毒瘤,可是这么多人,这么多年不断发展壮大,难道一定是毒瘤吗?在基贝拉,已经有了许多学校,小卖铺,小吃店,这里正不断形成自己的生态。
Y: 妳在演讲里提到采访的两家住户,正巧都是女性。
J: 虽然说贫民窟是比较复杂,
Y: 在非洲也有许多的国际公益组织已经运作很多年了,
J: 其实我当初去到肯尼亚以为会安排我住在贫民窟,但结果没有,我们和联合国的同事住在了所谓的富人区,和贫民窟差不多是城市的两端,很多联合国的官员很少踏足过市中心(贫民窟在市中心边缘)。我后来发现,其实任何的组织,一旦大了就会有许多问题,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形式主义。象贫民窟这样的课题,也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前赴后继地去了解,提供解决方案,但是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几年过去,慈善经费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于是解决方案就消失了,问题又再次出现。就像我们以前遇到过的问题,当援助把资金和设备撤走之后,当地人又一无所有,这根本的问题是从来没有人告诉当地人应当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当地人没有学会技术,那么问题永远是暂时被掩盖了。从我看到的情况来说,非洲援助最需要的还是技术,往小里说,只要掌握了实用的技术,每个人都可以赚取合理的报酬,脱离贫困。
Y: 那说说妳在做的《两个人的基贝拉》影展,这个动机是什么?
J: Thomas是个16岁的男孩,从小在基贝拉长大。
Y: 妳还会回基贝拉吗?或者非洲?
J: 一定会的!由于这次的项目,我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开幕式的演讲和采访历时超过2个小时,看到正骊和筹办人-卢睿(
展览时间: 2013年2月23日-3月3日
展览地点:上海青公館(长宁区愚园路749弄38号)
详细信息:http://www.plurf.org/
sixmonthsinkenya/
笔者介绍:
Yvette Wang,常年从事战略咨询工作,服务过顶级战略管理公司和跨国科技,
微博:@Vislife, @TEDxTheGardenBridge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3/02/cape-talk-zhenglihuang/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