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1

采访者:小昱

 

Changemaker:苏国睿

 

 

【编者按】

已经不记得第一次是谁在哪里跟我提起“苏国睿”这个名字,但那句话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苏国睿会不时给iJoin的成员提供很专业很严格的培训,因此他们发展得和国内其他青年实践项目不一样。”当时很好奇,苏国睿是谁?为什么提及iJoin时,要如此“浓墨重彩”地强调他?

 

在陈露的牵头下,终于有机会跟苏国睿认识,阅读他的日记,给人的感觉用一个词概括便是:充实。87年出生的他,大不了我们多少岁,但——创建POC、发起华人护奥运火炬、咨询公司实习、新加坡交流学习、创建iJoin等等经历——着实让人叹为观止。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人是否会是“三心二意”之人,任何实践都似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我想说,不是的。人生就是一个寻觅的过程:follow the heart,find the one you like。

 

而最近,因为访谈,有机会与苏国睿有更深入的交流。交流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苏国睿是一个踏实的行动派,是一个踏实的完美主义者,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踏实的梦想追求者。

suguorui

“曲线救国”,追随“环保梦”

 

高一那一年,苏国睿跟随父母来到美国。许是父母一辈“爱折腾,不怕冒险”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以至于在日后,苏国睿能够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自小,苏国睿对环境领域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环保领域做一番事业是他的人生梦想之一。有梦就要追,如何“做出一番事业”呢?

 

大学入学,心怀“环保梦”的他选择在自己擅长的化学工程领域发挥自己的力量。于是在大学专业选择时,他选择化学工程和工业工程专业,专注于能源与环保节能减排领域。在他看来,通过在能源方面的专业学习,他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改善环境,进而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减少疾病伤害。

 

但,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来?

 

起初,苏国睿为自己设计了“学术帝”路线,即走PHD路线。于是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专业知识中,并参与到学习一个医药研发实验室项目,希望借此了解化工科研。然而,近乎一年的科研实践,让他开始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难过。虽然自己在选择前已经知道科研生活是苦逼、单调的,而自己也对这样的生活做过设想,当时自我感觉还算OK,但是现实中真正地科研生活——试验、验证、在试验——如此循环往复,而试验结果遥遥无期,这不适合自己的性格。苏国睿意识到,自己不喜欢看不到结果,或是结果太慢出来的事情;他喜欢看得到结果,而且是短期内可以预见或看到结果的事情,科研路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无法走下去,即意味着改变,改变即意味着过去一年多的努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白费的。继续这一条路?但自己必定会越走越痛苦。不继续?那谁来买单过去的付出?

 

或许,在做出重大改变的决策时,人应该向前看,而不应留恋那些沉没成本。而且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只是收获的未必是你设想的那样。不是么,若不是这一年多的科研实践,苏国睿又何来扎实的专业基础?若没有如此扎实的专业基础,苏国睿又何来在自己的咨询工作上做出如此出色的成绩?

 

“环保梦”是要坚持的,只是通往“环保梦”的方式需要改变。科研之路行不通,那就走企业路线吧!说做就做,大二暑假,苏国睿通过宝洁公司的严格筛选,最终破关斩将进入到宝洁的质量控制部门,获得了专业实习。宝洁的实习,让苏国睿有幸了解到传统化工行业的整个工作流程,也真正了解到一个化学工程师的企业生活。作为一个企业化学工程师,在获得市场需求信息下,需要配合产品部门从技术角度评估产品实现的可行性;在确定产品配方后,则需要开始思考如何优化生产过程,如如何通过控制温度、压力、流量等因素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产品质量——这是一个实验、投入实践、再试验的过程;在产品流程基本成型后,工程师的职责将转为监控测量和再优化。当然,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工程师,与工人、销售人员等不同背景的人的流畅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专业实习,让苏国睿获益匪浅,同时也启发他再次反思自己的选择。企业的专业实习,与实验室的科研相比,相对没有那么单调,但与自己期望的生活相比似乎还是有一点距离。除了追求可见的结果,苏国睿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世界人。作为一个高中便离开祖国,在异乡扎根并立志创一番天地的青年人,“做一个世界人”是苏国睿对自我的最基本要求。不忘初心,苏国睿依旧希望在自己擅长的化学领域去发挥自己的“环保”力量,与此同时他希望自己拥有“全球视野”,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上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

 

科研人员和化学工程师路线似乎都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还有什么路可走?难道要彻底放弃化学么?不,肯定不止于此,路必定有很多,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还没有发现。

 

其实,“寻找”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纵使你多么希望有人告诉你确切答案。只要内心真切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路总是走得通,答案总是可以找到。

 

一次偶然的咨询公司宣讲会,苏国睿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在宣讲会上,苏国睿第一次了解到咨询公司工作者的生活——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还需要接触并短时间掌握新知识;需要与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同时还需要全球视野。这种刺激紧凑的生活,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么?苏国睿心中暗自窃喜,或许转机来了。

 

通过查找资料,苏国睿渐渐明白咨询公司的运作模式和整个行情发展。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他认为自己可以到能源领域的咨询公司试试。暂且不说自己日后会不会留在咨询公司工作,先利用好在校时间,争取实习机会,到咨询公司先看看去!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新加坡交换期间,苏国睿有幸争取到一个能源领域咨询公司的实习机会。与全球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交流,从战略层面为企业做咨询,闲暇时间到出差地游览······咨询公司的实习经历告诉苏国睿,这正是他目前最想要的生活状态——充满挑战、充满刺激。

 

怀抱“环保梦”,从最初懵懂选择的科研路线,到中间走过的企业工程师路线,到现在能源领域咨询公司路线,一路走来,苏国睿在实践中寻找与选择。

 

寻找,跟随我心。

 

冥冥注定,情系公益

对于苏国睿来说,情定公益,不是刻意,而是冥冥注定。

 

第一次接触NGO,苏国睿不是参与者,而是“获益者”和“受助者”。那时,他在旧金山读高中。第一次考SAT(进入美国大学的标准化考试)的英语只得到很难看的分数。作为低收入者,他的家庭很难负担重新考SAT的价格。而那时一个致力于增加低收入者进入大学概率的NGO了解到苏国睿的情况,决定帮助苏国睿减免再考SAT及申请大学的费用,使得苏国睿能够在不承受太大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多考了一次SAT,最终能以比较优秀的成绩申请大学。这个NGO对苏国睿的帮助是影响了他一生的,燃起苏国睿感恩之心和回馈社会的动力。因此,给予青年成长和奋斗的机会成为了苏国睿的公益目标。这是苏国睿公益之路的起点。

 

苏国睿的第一个公益实践是POC。但苏国睿说:“当时我做的时候我还不清楚这是什么。现在回想,POC算得上是一个服务社区发展的NGO组织。”

POC是一个帮助旧金山高中亚裔社团筹款组织活动的NGO组织。之所以发起,按苏国睿的说法是:“自己亲身经历过,有这个需求,所以就做了。筹款方式很简单,就是通过演唱表演获得捐款。”POC通过组织全市性的歌唱比赛,打通各个学校的联系,让每个学校都贡献演唱者出售门票,进而将赚到一部分回馈给亚裔社团,一部分作为管理运营成本。在2008年,这个NGO组织了一台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将门票收入近5千美元捐给汶川地震的灾民。

 

这是苏国睿创建的第一个组织。没有太多的经验,没有太多的指导,一切仅凭激情。因此会想起来,他说他从中学到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太过依赖激情和个人领导,而没有注重组织的机制建设,以至于到后面,当自己到新加坡交换学习后,组织无法运作下去。这大概就是苏国睿创建iJoin时,如此强调机制建设的原因吧。

 

随着“新公益”和“社会企业”的感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苏国睿大学的后半段时间里,他开始接触当代意义的“新公益”。最初,作为一个积极的志愿者,他尝试参与大型公益组织Net Impact的活动,给公司做CSR咨询——包括给巧克力工厂做节能减排方案,给银行做绿色投资的分析,给半导体设备公司分析全球公益合作伙伴。而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苏国睿由一个公益志愿者转身成为公益发起者,在Berkeley组织了社会创新Gala会议,邀请了国内公益界的领军人物、在硅谷进行社会责任投资的风险投资人、以及创建了面向中国的公益组织的美国留学生,意在让美国西海岸的华人增加对中国社会创新的兴趣。而这一次活动的组织,为苏国睿创造了了解国内公益领域发展情况的机会,并使他萌生了回国工作之后兼职开展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的想法。

 

兼职公益一样精彩

毕业,苏国睿选择工作。应该说,从一开始苏国睿不曾为全职公益还是兼职公益所困惑过。他说:“也许这与我在美国,受到这边文化影响有关。在美国,业余时间做公益是一种常态。公益的参与方式不一定要全职。于我,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公益,三分之一学习,这就我目前的生活。”

 

回国,行动派的苏国睿,马上开始自己的兼职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渴望开展社会创新之旅的苏国睿最初并没有很成熟的公益idea,一切摸索前进。一开始的时候,他与团队希望做一个让志愿者找到公益活动的网站(这是VJoin的雏形),进而改善公益组织招不到志愿者,志愿者找不到公益项目的问题。可是经过大量对NGO的访谈后,他发现很多NGO在招募志愿者方面的困难没有想象中困难,可是管理、留住和培养培养志愿者的方式是有问题的,而这个问题可能来自于NGO本身的管理。Idea在不断地实践中渐渐清晰,苏国睿走过了初期的迷茫和忙碌,确定了NGO管理咨询的公益创业方向,并基于使命招募团队。iJoin就此诞生。

 

iJoin属于国内早期做公益咨询的公益创新项目之一,一切在摸索中前进。对于一个公益项目,最实际的问题就是盈利模式的构建。经过反反复复的摸索,无数次的犯错,和频繁的内部反思,在2012年初,iJoin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战略变化——放弃了以前的主要针对基金会或者企业的筹款方式,通常基金会和企业需要资助的是与其理念相当的全职团队,但iJoin的模式很新,而且没有全职人员。于是最后放弃不收费的念头,转为市场化运作,向服务的客户收取合理服务费用,设立了社会企业模式,并以更高的市场标准要求自己的服务质量。而iJoin也重新定位为社会创新咨询机构,从北京拓展到了上海。

 

也许有人会问,本身在咨询公司上班压力就不小,再兼职做大家公认“让人心累”的社会公益创新实践,苏国睿是否疯了?

 

苏国睿说:“很多人在就业选择时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选择:是去集团化的大公司做一个螺丝钉,还是进入小型的创业公司去做开拓者各个流程都走一遭?大型的公司已有经验化系统性的管理模式能让人很快获取专业能力,而小型公司能够给一个人全方位的能力很大的提升空间。

 

于是大多数人都会二选一地在自己的职业规划里继续前行。我在大学的时候就了解到自己未来会创业,我很享受那种将想法从零到一实现,并伴随团队成长的过程。为了尽快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同时不让自己在大企业中慢慢丧失创业的热情,我选择到了一家跨国的能源咨询管理公司,然后用业余的时间组建了iJoin,这让我同时学习大型企业和初创企业的管理方式。

 

我相信持久的公益参与者必须对其所从事的领域有着无比的热情,强烈地希望解决一些问题,才能够在其投身的事业持续做下去。从心的触动,到脑的转动,到手的行动 — 这之间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每次反思、每次行动都可以增强内心的感动,让我更有力量地面对前路的不确定性。

 

我希望我能为更可持续的世界贡献一点力量。我认为这就是在改变着世界。改变世界需要第一产业(政府)、第二产业(商业)和第三产业(公民社会组织)的共同力量。我如果要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了解这三个产业的特征、能力和互相作用。我一直很关注商业发展,而且会一直参与下去。我在此阶段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来也要参与第一产业的发展。所以,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的人生目标的一部分,也是现在参与公益活动的最大动力。”

 

眼中的自己

不安分

“我觉得我是那种总是不安于现状,总想弄点儿新事物的人。可能这是天性,或者是广东人的闯劲,或者是硅谷人的创新精神,或者是水瓶座的疯狂,我总是喜欢那种将想法做出来的感觉,觉得不断是在挑战自己。”

 

选择性遗忘

“我很容易将不开心的事情忘掉,这有助于我克服困难。当我忘掉困难,就可以重新面对现实去解决难题。”这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技能。

 

随性

“我是那种比较善于挖掘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人;当我思考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我会深入分析哪些事情会让我自己做的开心,我会选择那些我自己会做得开心做得自豪的事情。虽然我会尽力挑战自身极限,不过我不是那种刻意去和自己意愿对着干的人,也不是刻意局限自己的人。”

 

“评”青年公益这件事

对于“如何看待青年公益这件事”,作为一名实践公益的青年人,苏国睿说:

“我觉得这是中国公益生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公民社会比较健全的西方社会,青少年公益往往已经成为一个很完善的生态体系,比如从中学到大学大家都会去做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社区NGO能够提供青少年做公益的注册和资金便利,有十分多针对青少年领导力和团队精神的能力建设等等。

青少年公益对发展心身健康,锻炼领导力,增强社区粘性,甚至预防犯罪都是很关键的。中国教育体系中严重缺乏公益教育,这导致了现在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包括很多人不善社交、患抑郁症人数飙升,社会缺乏人文关怀,城市家庭缺乏社区观念等等。

而民间自发的青年公益行动和组织则可以弥补教育体系的缺陷,甚至这种通过志愿服务而达到的教育能成为与课堂教育、职业教育鼎足而立的教育方式。社会应该对青年公益大大支持,给予培训、导师、资金和资源上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