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maker:小鬼王俊

 

采访人/小昱

 

【编者按】


阅读小鬼的博客,你很难想象这个理科男怎么会跟感性占上风的公益打交道。看着他博客里各种理性的辩论,不难读到,他走的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在理想与现实中,他既在思想上进行过斗争,也在生活中开始了斗争。

 

但不管怎么样,小鬼,作为一个青年人,一个创业者,有勇气放弃让人羡慕的工作,从事充满未知的公益创业,着实让人佩服。这不是青春才有的疯狂和勇气,这是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与年龄无关。

 

跟随心走,让内心的声音推动现实的行动。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与公益擦肩而过的大学四年

也许你会认为,敢于从事公益创业的小鬼,在大学一定是沐浴在公益春风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益达人。但是,作为一个来自内地的理科生,大学的小鬼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无休止的实验和技术比赛,没有社团,只有学习,公益似乎从来与他无关。

 

正如有人说,大学若没有支教过,那不是一个完整的四年。于是,顺理成章地,支教成为小鬼大学计划里的一部分。但那时,对于小鬼,公益只是大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有时候,一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大二下学期,小鬼接过王三目手中的灯塔支教传单,于是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公益活动。有谁会想到,这个当年给他递传单的王三目,现在竟是他公益创业的合伙人!

 

灯塔的支教给予小鬼想要的成就感和自主性。连续四年,从一个支教“新兵“,到给志愿者做培训的助教,小鬼连续四年将支教进行到底。是的,在灯塔支教这个公益团体里,小鬼享受着个人意见获得认可的那种成就感,享受着公益所带来的简单友情,享受着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方面的成长。但对于小鬼而言,公益在那个时候还只是大学中的一个过程,一次人生体验。小鬼的四年坚持,与其说是对公益的坚持,不如说是对一个团队的恋恋不舍。公益,似乎并没有给小鬼带来太多心灵的冲击和顿悟,给予小鬼更多的是团队归属感。

 

大学的小鬼,和公益相遇,与公益擦肩而过。

 

错过不代表结束

毕业,进入深圳一家不错的国企,小鬼的人生似乎应该就此错过公益。

 

或许是年轻气盛,或许是不懂世事炎凉,身在国企,小鬼感受到的不是幸福和快乐,而是不满:人际关系复杂,条条框框严重制约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身边的人普遍缺乏追求,除了工作就是打麻将,遇到麻烦就相互推诿。面对如此的工作氛围和同事,小鬼的内心渐渐有了这么一个声音:改变,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起初,这个声音很弱很弱,连小鬼自己也没有发现。

 

不喜欢现状,想改变,怎么办?与公益擦肩而过,并不代表小鬼与公益的缘分就此结束。面对现实的糟糕状况,小鬼开始参加深圳当地的各种公益活动。是的,公益曾经给予他想要的成就感和自主性,给予他想要的激情和动力,所以,现在他想借助公益来“逃避”现实。在公益活动中,大家都心怀善意,乐意分享彼此的信息,乐于帮助彼此,每一个人都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这不正是小鬼想要的环境么?而在一次工作坊中,小鬼关于产品推广的方案获得相关组织的认可,这大大刺激了小鬼的激情,终于找到可以施展“功夫”的场地了,这在自己的单位里是如此好可遇而不可求呀!内心的声音似乎因此而强大了一些:改变,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2011年,作为NPI志愿者,小鬼参与到深圳公益交流会的组织工作中。在这一次志愿者工作中,他有幸接触到国内绝大部分草根公益组织和官方公益组织,有幸对整个公益行业有了较完整的了解。是的,国内的公益行业发展尚不健全,力量分散,发展程度和影响力参差不齐,但这个行业里,绝大部分人有激情、有想法、有行动力,你可以说他们有一些理想主义,你可以说他们有一些清高,但在小鬼心中,公益行业的氛围是他所喜欢的,公益人的生活工作态度是他喜欢的,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清高一点也没什么不好,只要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到平衡点,一切皆有可能。

 

对公益的认可,让内心的声音更加强大:改变,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这个声音如此强烈,感觉就是早已计划好的,只待某一个,一种冥冥的力量推动自己去行动。这一次,内心的声音实在太强大,小鬼做了一个在别人看来十分不理解的决定:辞职,辞去别人看起来绝对是美差的工作。

 

辞职后,小鬼来到扶贫基金会工作,担任起爱心包裹项目的大学生管理工作。然而,毕竟扶贫基金会是相对官方的公益组织,其难免受到体制的影响和限制,在团队建设,工作机制等方面,多多少少还是偏向保守和稳定。个人的创造力无法得到发挥,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体制下渐渐削弱。而与此同时,关于传统公益、传统慈善的种种弊端逐步在内心里清晰、完整,也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真正希望的公益贡献以及现状对自己的约束和限制。这些因素也决定了他在一有公益创业的想法之后,就毅然决然的再次辞职。

 

错过不代表结束,因为错过,更懂得珍惜。

 

虽然第一次投入公益怀抱就遇到挫折,但曾经的错过,让小鬼更加珍惜自己对公益的选择。离开扶贫基金会,并不代表就此结束自己的公益生涯,而是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公益人生——公益创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读到这里,也许你和我一样心生困扰:为什么小鬼可以随意地跳槽?他的家庭难道没有反对过么?难道他不需要面对大部分毕业生都在经历的压力么?

 

没有事情因为你选择了,它就会对你有所眷恋。现实面前人人平等,关键看如何处理和对待。

 

小鬼深知,作为一个男生,家庭工作事业的压力在所难免。但是内心的声音告诉他,选择公益,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这个改变他是喜欢的;多次的实践证明他可以胜任一个全职公益人的要求,而公益行业的状态可以给他力量去坚持。只是如何走公益这一条路,也许需要调整。

 

至于家庭,辞职国企时家人确实有反对,并为自己的决定有所可惜,并感到无奈。但父母都希望孩子开心,因此对小鬼的决定还是给与积极地反馈。对于第二次辞职,小鬼和家里进行了耐心的沟通,并耐心向家人解释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想做什么。虽然父母仍旧不能很理解自己的实践,但他们还是以极大的包容心接受小鬼的选择。他们没有生气,也没有对小鬼的二次辞职进行打落挖苦和批评。他们的包容让小鬼在选择中更加从容。

 

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很多父母都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卖力地做着不赚钱的东西,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在铁饭碗里工作。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稳定平安健康的他们,面对孩子选择如此不确定的道路,内心应该是多么不安和担忧。可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开心。“只要他开心就好”,这个解释和安慰,大概很多父母都对自己说过,既然反对无效,那就去接受孩子的选择,并祝福他。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一个公益人啊,在坚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接受理想和现实煎熬的不只是你一个人,还有你的父母。

 

 

公益创业,看上去很美丽

Idea的诞生是在2011年10月,灯塔支教团迎来10岁生日。为了庆祝十周年,灯塔决定举办十年成果展,对灯塔怀有深情的小鬼主动承担起成果展中反思版块的设计工作。

 

内容编辑,互动方式设计,视觉效果优化等一系列工作,凡事用心的他带着学广告的女友开始行动起来。女友的专业和他的用心很快获得积极的反馈。在成果展那天,他们负责的模块获得了全场最高的评价。

 

来自瓷娃娃的黄如方老师好奇地问他们:“你们不是志愿者吗?”“我们是的”。黄如方老师十分惊讶这样的设计和互动出自志愿者之手。他告诉小鬼,在公益行业,绝大部分志愿者虽然有心,但是大部分的专业程度是不能够满足机构组织的基本需求,因此高质量的宣传推广,在公益组织机构里少之又少。所以,有能力有想法的志愿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言惊醒梦中人。小鬼忽然发现,为什么不可以组建一个专门服务于公益圈的品牌策划和设计团队呢?广告在商业领域第三方的服务已相当成熟,可是纵观国内公益领域,广告在公益领域的第三方服务还没有人开荒呀!为什么不可以把广告在商业领域的运作带到公益领域试试?自己女友是学广告的,完全可以给予相对专业的服务。

 

于是,关于做公益圈品牌策划外包的idea萌发。

 

为何叫“方脑壳”?

“方脑壳”是四川方言,意思是“傻愣憨,有一些固执”。小鬼说,选择这个词,因为他希望这个品牌策划工作室可以认真投入,认真坚持一些在别人看来是天荒夜谈的idea。

 

第一步,总是不容易

依旧是,现实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企业也是企业,没有法律法规会因此而对你有所惠顾。社会企业也要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也要接受市场规律的左右。

 

如果第一步很顺利,也许你该思考一下你是否走对了。正如推石头,最大的力气即花在推动石头的那一刻,其后才是惯性作用。

 

起初的方脑壳工作室设想的很美好,以为有需求就有钱。来自普通家庭的小鬼没有大笔的启动资金,可以说所有的启动资本就是个人储蓄和接单。办公室就暂时设在自己的家中,设计师靠女友亲手操刀,其他的杂活就自己扛着。就这样,方脑壳起步了。

 

起初,方脑壳的盈利模式是:帮助NGO向基金会申请推广资金,以此来支付方脑壳的服务费用。但很快,他们发现这个方法行不通。一方面他们不是直接资金申请者,基金会一般不愿意为第三方拨款,若要获得基金会认可,需要方脑壳解释半天才行,这里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大大超过最初的设想;另一方面,他们意识到NGO不代表没有钱。所以解决钱的问题不是第三方方脑壳该解决的问题。方脑壳该做的就是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至于客户支付方脑壳的钱从何而来,应该由客户自己解决。于是,在第一次碰壁后,方脑壳迅速改变策略。

 

此外,作为社会企业的方脑壳工作室,除了接受市场竞争外(有一些组织会直接将品牌业务交给全职员工DIY或者给私人承包),还要面临这社会企业自身要求的考验。首先,社会企业要求企业自身不能单单以营利为唯一衡量指标,还需要企业推动社会变化的产生,没有推动变化的产生,社会企业和商业企业就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所以,除了思考拉动业务外,小鬼和团队常常思考策划公益行动,带动身边朋友一起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创新,并改变大部分人对公益的定势思考。其次,方脑壳工作室是服务于公益圈的品牌策划工作室,而公益圈的组织支付能力暂时偏弱,这决定了他们的服务费用暂时不得不比市场价要更低,一方面草根公益组织自身资金并不充裕,另一方面大部分公益组织对品牌塑造还没有给予很大的关注,这决定了他们在品牌推广上的投入不会太大太上心。此外,很多业务款项往往无法按时到账。在做推广时,既要构思如果扩大宣传力度,又要考虑为客户省钱,还要面临无法按时收款的三重压力,真不是一件易事。

 

从2012年2月启动至今,方脑壳工作室已有7名全职员工。然而,员工的增加,这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和业务的增多,但转念一想,这也意味着人力资源支出的增大。由于每一个单子金额偏小,资金也并不是可以马上到账,因此方脑壳不得不面临资金难以回笼的挑战。但正如小鬼说的,咱们穷也有穷的做法。面对“穷”的困境,小鬼和他的团队没有抱怨没有沮丧,而是勇敢地面对并承认困难的存在。调整生活习惯,开发运营能力,减少开支,多接业务,除此之外,小鬼还开始构建以方脑壳为核心的公益生态系统。小鬼意识到,要推动改变,应该有足够的生力军,靠方脑壳单一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重新整理了方脑壳的机构架构,方脑壳由单一的设计与创新工作室升级成方脑壳青年创新机构,于此同时,他和朋友在方脑壳青年创新机构的架构下开发了青年创新工场项目,并将在接下来推出属于方脑壳青年创新机构的文创品牌。青年创新工场目的在于激发青年人创新实践的热情,鼓励青年人在公益领域的实践创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公益事业中,青年实验工场相信,现在的青年有创造力,社会的未来才会有创造力。

 

方脑壳工作室期望在2至3年内成为公益圈品牌传播的专业机构。现在,对于方脑壳,最大的挑战不是金钱,而是对大方向的把握。有人说为什么那么多创业者会失败,因为他们做得太多,反思太少。小鬼很谦逊地说担心自己的性格会制约方脑壳的发展。

 

小鬼眼中的自己

“小鬼”这个花名,是在参加灯塔支教时使用的,结果就一直叫到现在。在“小鬼”之后加上“怕不怕”,是因为读不同断句意思完全不一样,感觉十分有趣。是的,小鬼是很喜欢这种不确定的模糊的状态。

 

假若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小鬼选择了:“真实,舒服,和改变”。

 

真实。小鬼一直都在寻找真实的自己,在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舒服。小鬼认为人在最舒服的状态下能量最强,如果做一件事情,从一开始就觉得不舒服,那么这意味着在这一件事情上,你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很难用自己百分百的激情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改变。小鬼认为,自己是有在改变的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才能思考,而变化中的自己是小鬼最喜欢的状态,面对未知,面对改变,小鬼感到兴奋和舒服。

 

附注:

方脑壳工作室

http://www.frolac.org/

 

青年实验工场

http://youthworks.cn/

 

关于CAPE Talk——Talk with Changemaker

CAPE Talk鼓励大家发现和采访身边的Changemaker,通过对他们的故事的记录,让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进而培育更大的Changemaker群体。CAPE Talk也是一个开放的协作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本故事书的撰写者,我们欢迎所有人都参与到这一份志愿活动中,将身边不平凡的故事传递出去。CAPE Talk倡导以第三方角度,根据挖掘身边不平凡的故事,通过采访等合法途径获得一手资料,撰写他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