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maker:@Keledoll

 

参与项目:

****1分钟学堂:心理微知识体验社区

少少人读书会:心理科学书影音分享会

荒岛图书馆:分布在全国各城市中的web2.0图书馆

 

采访人/小昱

 

【编者按】

和Keledoll的缘分,开始于去年的7月,忘记了当时是什么事情,什么原因,很偶然地与她做了一次Skype的交流。但那次交流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只知道她是我的大师姐,心理系的。去年8月,参加香港MaD社会创新工作坊,我有幸见到了其真人——很瘦(虽然她说其实她有长肉,但是说实话,在我眼里,或者在绝大多数人眼里,Keledoll真的很瘦),短发,运动服,背着几乎与她人那么大的书包,给人一种假小子的感觉。可惜8月的见面很短暂,而且MaD安排的活动很满,基本没有什么交流。

 

今年4月,我参加了她举办的真人图书活动。我是奔着她才去做真人图书的。她总是精力充沛,创意多多;你根本无法预测到这个瘦小的身躯下隐藏着多大的能量。

 

5月17号的采访,我总算有一个近距离的机会了解她。在准备采访之前,我仔仔细细阅读了她的博客和豆瓣文章。采访前她问我,阅读后对她的印象是什么,我当时没回答,因为还没有找到一个词语去形容她。经过一晚的思考,我想,“真实”这个词可以用在她身上。

 

正如采访后她对我一个看法的补充回答那样子:“我思考了一下你的那个说法:你说我提到很多自己不好的东西,诸如拖延症啊、丢三落四啊等等。我想是这样的,可能你写了我做的一些事情,别人可能会觉得你蛮厉害的,但实际上我一点都不厉害,我有好多缺点,甚至比别人多。人有阴暗面,也有光明面,无论哪方面都是我。”

 

这种对自我的坦诚,就是最真实的Keledoll。

 

 

“假小子”爱攀岩

Keledoll是一个女孩子,手脚纤细,身轻如燕。但是,大学里,她最大的娱乐是攀岩。这对大多数女生来说该是不可理解的。确实,攀岩,既容易晒黑,又容易受伤,有多少女孩子敢这么潇洒?

 

带有一点侠气的Keledoll就敢这么潇洒。她才不顾那“世俗”的审美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攀岩的快乐最初来自于初中时候的一次尝试。但,直到大学,她才决定将这个纯粹的运动“发扬光大”。当时她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荔园5栋,对面楼就是学校攀岩协会的训练场。每天上课下课路过训练场时,她看到那些攀岩爱好者在垂直90°的墙壁上攀爬,觉得特别帅气。那个时候她正巧在经历失恋。于是,在这种“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攀岩成为了她的感情寄托。

 

大学四年,攀岩成为她最重要的关键词,即便到如今,闲暇时间,她还是喜欢这一项纯粹的运动。她说,攀岩和其他运动项目不一样,攀岩很纯粹。其他项目带有一定的对抗性,比如跑步会受逆风顺风、还有风速的影响,而这些客观因素为我们寻找失败或者推搪的借口提供了便利。攀岩就是你与自己的对抗。在攀岩中,你面对的就是岩壁,你要做的就是动脑筋爬上去,没有回头路,没有任何借口,只有向前进。她十分享受这个自我挑战的过程,每每攀爬到顶端时,那种征服自我的成就感,让她更加了解自己内在的力量。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常说要对自己狠一点,要逼一逼自己。什么叫对自己狠一点,逼一逼自己?那不就是像攀岩那样子,将自己置于一个不可以回头的处境,逼自己克服困难和障碍,一直坚持到终点么?当然了,也许用“不可回头的处境”有点言之过重,在这里只想强调,不要给自己寻找借口的机会,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正如Keledoll所说,如果你喜欢一样东西,那么你就应该坚持,你坚持了,你就有向优秀转变的趋势,就有成功的机会;而这种变优秀所带来的成就感,会给予你继续坚持的冲动,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相反,如果你不坚持,那么你就会无意识中,给自己很多借口,直到有一天你恍然大悟,自己最后什么也没有做成;这种挫败感让你很受伤,于是你又找到更多的借口去逃避,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于Keledoll,攀岩不仅是自我发现自我挑战的过程,还是一个寻找志同道合者的过程。在攀岩中,她认识了一群和自己一样,简单,豪爽,有一两个兴趣爱好,并愿意坚持下去的朋友。这个朋友圈让她感到自在舒服,给与她正能量,与他们相处交流,让她找到了共鸣。她从朋友身上获得许多鼓励和启发,这对她日后做人做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确实,不是每一个圈子都适合我们;有的圈子很光鲜,但是未必适合自己;有的圈子很低调,也许可以给你带来寄托和共鸣。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是我们在大学生活里可以做到的一件事情,而寻找圈子的标准,不是别人看起来好不好,而是自己是否真的觉得在里面感到舒服和自在,并从中获得促进自己进步成长的正能量。

 

一定要做出来

大学本科四年,除了攀岩,Keledoll觉得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便是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发起并推动心理宣传月活动。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是为数不多的,以人数少而著称的系别;此外因为这一专业比较偏重科研,因此外人对他们了解甚少,总感觉有种神秘感;另外,同学们学的心理学知识也没有用武之地,而且常常会遭遇到大家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却跟他们学习有一定差距的问题。Keledoll推动的心理宣传月就是这样一个桥梁:让心理系的同学show off他们学的心理学,告诉大家心理学并不神秘。

 

为了推动这个活动的开展,Keledoll参选了系学生会的部长竞选,成功竞选副部长后,她提出了关于宣传月的想法,但这遭到了一些怀疑,怀疑这个改变的可行性,以及学生会对此的认同程度和重视程度。面对怀疑,Keledoll并没有退缩;相反,他人的质疑让她更有决心要把这件事情做成,她要证明给大家看 ,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出来的,她能行!如何证明?很简单,就是将想法实践出来,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没什么过不去的坎,没什么无法克服的问题。

 

事实上,Keledoll做到了。现在的心理宣传月不仅是心理系的重头戏,还是珠海校区里少数几个能够引起大家高度关注的学生活动之一。一个活动,由最初的被怀疑被否定,到最后成为心理系学生会乃至珠海校区学生活动的重头戏;一个活动,持续7年并且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品牌,这足以证明Keledoll的能力和实力。

 

2008年,Keledoll被保送到上海继续修读心理学。这是她人生中一段黑暗的时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不被理解,没有共鸣。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而且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她喜欢好玩的事情,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很随心随意;她追求的不是高薪、房子、车子,她追求的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玩的事情。因此,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找五百强的实习、参加商业比赛,她没有像大家那样为了给自己的简历增加筹码而忙碌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这个苦闷的来自火星的“异类人”,在这段时间,只好常宅在宿舍,过着腐女、宅女的生活。

 

反思公益

Keledoll的不安分和内驱力,注定了她不会“堕落”太久。2010年8月底,在联合国的实习彻底结束了她的宅女生活。用她的话来说,便是火星人回到了火星,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圈子。

 

这是她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让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大学期间,Keledoll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是一个热血青年,对公益事业充满了热情,亲身参与了诸如支教,汶川灾后心理辅导等各种志愿者活动。作为一个参与者,Keledoll曾为那份被需要的感觉而自豪,为离别时那张张不舍的小脸而伤心,为每一次的付出而快乐。事实上,至今她依旧为能够帮助他人而快乐。

 

待到研究生阶段,她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参与到公益中:为赴汶川做心理咨询的志愿者做培训。于是,她从一个纯粹的公益参与者转变为间接的公益参与者。在担任培训师期间,作为一个非直接参与者,她不仅需要看到汶川地区需要心理辅导的人们,更需要了解即将赴汶川进行具体实践的心理咨询志愿者。这使她得以从一个更大范围的角度去看待公益活动。如果说过去,她是一个人去帮助有限的几个人;那么现在,她是借助一个人的力量去影响几个人,再由这几个人去帮助一批人。这是一个指数增长的帮扶模式。

 

但,公益培训师的所在的高度依旧太低太低。直到她参与联合国下属的一个基金会实习时,她忽然发现应该从另一个方面去理解公益。相较于我们民间公益,联合国做的当属是大公益了。他们思考公益的角度往往是从国家层面出发,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一类人的问题,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的问题。这个思想高度决定了联合国所要做的不是发起一次两次的公益志愿活动,而是与政府合作,从上层建筑层面推动社会的改变和进步。也许这才是改变现状,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这一思想高度的冲击,让Keledoll开始反思过去所做的公益志愿活动。她想,我们去支教,去捐款,帮助的却是这个集体中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我们说我们去支教是为了改变他们的现状,让他们生活变得更好;事实上呢,我们真的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吗?在我们身边的那群社会底层工作者中,大多数还是曾经我们支教过的孩子。我们说我们捐款是为了改变那些贫穷的现状,事实上我们却培养了他们一个“不求上进,等待救济”的坏习惯,于是就越来越穷;我们说我们去给一些障碍人士做辅导,帮助他更加乐观、更加快乐,事实上,他们真的和我们想象中那样不快乐么?我们的参与是否才是让他不快乐的原因?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一厢情愿地单向付出。

 

我们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我们以往的公益行为和公益模式?这绝对不是否定我们的公益行动,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带着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去开展我们公益,用可持续的发展观重新审视我们的公益模式。虽然不是每一个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像联合国那样从上层建筑的层面去促成社会的改变,但一个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却有助于我们社会民间公益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社会企业启蒙教育

事实上,社会民间公益除了在帮扶模式上需要寻找可持续的公益模式,其自身的生存也应该有一个可持续的可再生的机制。简单说来,就是解决资金问题。在联合国实习期间,Keledoll有幸参加了英国文化处举办的社会企业家培训项目。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社会企业这个概念。而社会企业的理念让她明白,要做公益项目不能一味地依赖外界的支持而获得生存的可能。外界的资金支持只能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要生存下去,就要自力更生,构建自己的生存系统,让自己有盈利的能力。

 

谈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公益组织怎么可以盈利?在此建议大家看看联合国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的一本书:《穷人的银行家》

从2010年的那个夏天开始,是Keledoll的鸡血年。联合国的实习、参加MaD创不同全会、社会企业家培训以及参加MaD创不同曼谷之旅,亲身感受社会企业的魅力,让她更深层次地理解到什么才是公益,同时也引领她从传统公益一步一步走向社会创新。

 

不要问我为什么

相信,大家也渐渐地发现,身边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有社会关怀,有梦想,有行动力,有激情,在互联网、传媒、艺术等领域,表达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还觉得有些抽象,那就举例说明一下吧。毕竟这只是一个刚刚兴起不久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少之又少。

Keledoll就是社会创新的践行者之一。目前她担任乐创意社区项目总监,负责社区的项目开发与管理,以及项目品牌管理。迄今为止,她带领团队开展了真人图书馆、小书虫亲子读书会等几个社区项目,也负责荒岛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致力于打造一种共建共治的社区文化。此外,她还独立开发了一分钟课堂项目,旨在让繁杂的课程浓缩为一分钟有趣精致的短片,以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需求。

和很多这个圈子的人一样,Keledoll也常常被问到,为什么你要做这件事情?对于这个问题,Keledoll的回答往往是:我也不知道。她认为,很多事情并不需要问太多的为什么,也不需要挖掘其中的意义,很多时候就是just for fun。于是在MaD创不同2012大会上,她和同样大颠大肺的徐颖花花花做了一个叫“1分钟实验室”的活动。正如她曾在香港带领一群“疯子”,站在餐厅外的玻璃墙上,静待1分钟,盯着里面吃饭的人;她还创办了一个Crazy Idea Fundation,专门奖励给出最白痴的点子的人。还有苍蝇计划、心理学浅水班等等,她在社会创新的实践中做了许多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目的性,因为好玩,因为快乐,所以去践行。

 

蓝色土耳其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想去的地方。土耳其便是Keledoll的向往之处,她决定在25岁前到那里看看。

 

去土耳其之前,按照Keledoll的说法,她患上了“正能量抑郁症”。2011年初,她提出了一分钟课堂的想法,当时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鼓励。她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每天都在说激情,行动和梦想;每天跟不同的人解释一分钟课堂的理念、意义、社会效益等等。然而正如上面所说,Keledoll做一分钟课堂的初衷是for fun,但为了获得资金、资源的帮助,她不得不一次有一次重复着所谓的意义。这让Keledoll感到沮丧和压抑。本来是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情,现在却成了别人期望她做成的事情。

 

这对于一个项目创始人而言确实是一个挑战。一开始我们确实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开展项目,但是在实践中,因为越来越多外界因素的介入,于是很容易迷失方向,发现项目开始偏离既定的方向,自己越来越被动。我们需要被关注被支持,但是当过多地被关注、过多地被支持时,我们就极其容易成为帮助他人实现梦想的人,而不是自己梦想的主宰者。因此,作为一个项目的创始人,要始终保持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要始终清醒自己的方向,这样,才可以在发展中占据主动,在发展中不迷失自我。

 

土耳其之旅正巧给了Keledoll缓冲的机会,让她有机会独处反思。

 

在土耳其的日子,她说,很快乐。

 

她享受那种不被关注的轻松。没有人认识,大家也不懂她的语言。没有人知道她做过什么,也没有人在乎她是否有名气。只知道她是来自中国的一个女孩,仅此而已。

 

她享受那种自由自在的随性。一个人,无目的地走在伊斯坦布尔的街上,累了就在路旁长凳睡个午觉;没事就看天空看大海看星星,不需要思考着某个时刻要见谁,某个时刻要完成什么计划。

 

她享受独处的安静。孤独地和世界对话。从沙滩回来的路上,她光着脚丫,伴着清真寺的祷告声,看着夕阳下沿途古迹的影子。对于她,人生的追求不过如此,自己开心就足够了。

 

土耳其之旅让她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人生追求的是什么;也让她得以以一个更洒脱的心态去放下舍去一些东西。

 

Keledoll说,人生追求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期望,而是属于自己的快乐。在做选择时,应该问问自己,这个选择你快乐么?

 

幸福的Keledoll

Keledoll是幸福的,有理解她的妈妈,有挺她的舅舅,有对她要求严格的舅母,还有爱她懂她的狗狗。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社会创新,对于父母一辈就更难理解了。Keledoll在最初同样也面临着不被家人理解的处境。家人不明白,为什么她不把精力百分百投入到学习中,而去折腾一些看起来没有什么价值的事情。不理解,那就沟通。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我们来说是巨大的鼓励。为了让家人明白自己做什么,Keledoll在生活中常有意无意地给妈妈普及社会创新理念,偶尔还会拿报纸给妈妈看,告诉她里面的报道这是女儿正在做的事情。

关注过Keledoll的人肯定会注意到那只跟她一起去土耳其的小熊——肉肉。说起肉肉,我想不得不提起那个最懂Keledoll的人——狗狗。

 

狗狗是Keledoll在攀岩的时候认识的,按Keledoll的说法,他是一个儒雅的,浪漫的诗人。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内敛,有毅力。

 

狗狗比Keledoll小一年级,08年当Keledoll要去上海读研时,狗狗要留在广州继续读书。异地的思念让狗狗非常不开心,因此Keledoll买下一只小熊,让它代替自己陪着狗狗。狗狗喜欢叫Keledoll为肉肉,于是Keledoll的“替身”小熊也被冠名为肉肉了。Keledoll毕业时,狗狗带着肉肉在学校拍了一组照片,这组照片的取景都是他们曾经所到过的地方,每一张照片都留有狗狗对Keledoll的不舍和思念。

 

异地三年,肉肉渐渐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在Keledoll眼里,肉肉就是狗狗;在狗狗眼里,肉肉就是Keledoll。肉肉代替着两人往返于上海和广州,传递着两人的思念和关心。

 

虽然狗狗偶尔也会对Keledoll的一些决策有过反对意见,但是大多时候,狗狗都是默默地在身后支持Keledoll去实践她想做的事情。

 

有人说,遇见对的人,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浪漫的,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为Keledoll开心,因为遇见懂她的狗狗。

 

结语

我问Keledoll觉得自己最大的长处是什么,她说是自我。对于很多事情她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因此在面对许多不同意见时,她可以保持清醒。

 

如果要用几个词去定位她,她愿意用这两个词:搞三搞四和心理学。

 

搞三搞四,看起来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Keledoll眼中,却是她对自己生活的期望,她希望自己的人生与别人不一样。

 

心理学则是她一辈子要去做的事情。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行动、情感等等的科学。我们要对自我有所了解,而不是一味地被告知所谓的专家或权威“你应该怎么样”。

 

最后她还补充道:要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不是靠问就可以得出答案的。别人也给不出答案。发现自己所爱的最佳方式是去尝试,尝试了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否则你连排出的选项都没有,又何来可选的选项?因此在没有发现你所爱时,请多实践。

 

最后Keledoll推荐了魏德圣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如果你一早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么不要犹豫,不管你的职业规划如何,不管你是全职还是兼职去做这件事情,请坚持。一件事情,如果你坚持了十几年,你想不成功都很难。

关于CAPE Talk——Talk with Changemaker

CAPE Talk鼓励大家发现和采访身边的Chagemaker,通过对他们的故事的记录,让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进而培育更大的Changemaker群体。

CAPE Talk也是一个开放的协作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本故事书的撰写者,我们欢迎所有人都参与到这一份志愿活动中,将身边不平凡的故事传递出去。CAPE Talk倡导以第三方角度,根据挖掘身边不平凡的故事,通过采访等合法途径获得一手资料,撰写他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