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靠谱仔

 

上回说到了战略能力的5点,这次就要说一说怎么组织,怎么讲故事。

 

在我们高达90多页的阅读材料里面,有一张自行车图让我十分印象深刻。这张图的名字就是“Theory of Change”,详细阐述了组织(organizing)过程中所需的要素,和这些要素如何共同合作,并产生改变。

 

下图图1中,自行车后轮是叙述、讲故事(Narrative),前后的车轴都是承诺(commitment),自行车的踏板车链就是关系(Relationships),而稳定的三角结构就是组织的固定结构(Structure) ,前轮主要是方向,代表的策略(strategy)。在这个理论中,讲故事令团队中的人都对一个共同的目标产生承诺,而这种承诺变成了更加坚定的人际关系之后,又在不断让队员们投入更多的承诺。而三角结构保证了组织的稳定性。只有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清晰的分工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1]

 

而老师又使用了一个特别好玩的可以“忽大忽小”的球体工具来说明在组织过程中领导力的作用。这个球在未展开前,是个小球,所有的联系都直指中心,代表的正是以一人为核心的领导,而在展开之后,就每个节点都是一个领导中心。

 

因为美国社会的自由程度较高,人与人这样的连接少了许多制度桎梏。这个模型适用于许多的组织活动。他在教学过程中,同我们分享了许多08年他在奥巴马竞选团队里担任顾问和训练师的故事。当时他在社区里面给社区中帮助筹款和宣传的参与者们培训。从刚到社区可能一个人都不认识,怎么样迅速打入社区,怎么样吸引潜在的合作伙伴,并且让他们成为领袖,继续发挥作用,并训练新的领袖。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践,从点到面再到群,人跟人之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资本。

 

而促使这些“连接型化学反应”发生的催化剂是语言的力量,是故事的力量。在长达两天的培训里,老师在讲解完了理论之后,都会让我们跟着不同的助教练习“讲故事”。而且每次的练习都限定时间,打草稿时间有限,故事也仅限1-2分钟。讲完之后,团队里面成员还需要互相反馈。这样的高强度着实让许多同学都难以招架。但是我们都觉得这个经历是真的让每一个参与者更加了解彼此,同时对SEED这个社区产生联系和归属感。

 

要说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只要说故事的人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Marshall要我们练习讲的故事,并不只是吸引人。在他的public narrative(公共叙事)理论中,真正好的公共叙事,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并且促使人在受到感动后,感觉到跟演讲人之间所共同分享的价值,产生连接感。而产生连接感仍旧不够,这个故事还要传递出一种紧迫感,促使听者愿意给出自己的承诺,参与到这种的变革行动中来。所以在他的故事里,分为“Self”“Us”“Now”三个部分。

 

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演讲者可以用故事传达自己所相信的价值观,并不是通过抽象的价值观输入而令听者生厌。一个故事,有情境、有情节、有人物、有冲突、有选择。在故事中,讲者传递自己的感情,而在每一个选择的背后,则润物细无声地告诉了听众自己所信仰的价值。而在讲我们“Us”的故事时,则是侧重在讲述容易跟听者产生共鸣的经历和这些经历背后的价值观。在这个部分,如何打破每个人对自己的狭隘的“自我定义”并产生一个共同的认同和归属感是对每一个讲者的挑战。这部分是促使行动的关键。而最后一部分的“Now”则是要清楚地告诉听众,行动的迫切性和具体的行动方向。

 

而在课程中大家都觉得从中获益良多,却仍旧有颇多对此项技巧在中国使用的前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组织化维权:告别维稳时代的必由之路》, 同意笑蜀,中国现阶段缺少有组织化的生活和组织的训练。但是很“好玩”的一个事情是,Marshall之前在中国做培训的时候,为了让中国的学生更容易理解组织,使用的是毛泽东和李立三在安源领导铁路大罢工时面对工人所做的演讲,而在这个演讲,即使是中国的情境,也可以看出来他们明显地使用了“Self”“Us”“Now”。

 

 

光听理论可能大家都觉得很抽象。在SEED,我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从老师和我的同学身上得到了许多行动的力量。下一篇就跟大家讲一讲,我们在SEED分享的故事、听到的故事,还有老师分享的如何使用这个理论的实践。

 

[1]: http:// hicape.com/wp-content/uploads/2012/10/改变理论-学习组织(Learning-Organizin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