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的回忆四:文化大战与自我成长
文/陈婉怡
在克罗地亚的两个月,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对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此前的印度之行已经有所感悟,但是这次作为唯一一个中国人参加项目,整个团队6个人来自6个国家,所以对我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刚开始的时候,合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但是日子一长,最初的新鲜感过后,朝夕相处下的摩擦就开始不断升级。6个国家思维大碰撞产生的不仅仅是美丽的火花,更有浓烈的枪药。从刚开始的互相好奇,到产生误解,到摩擦升级,到冷战不理会,再到化解矛盾,再到心心相惜。2个月来,我们六个人就这样在文化冲突中不断磨合成长,最后变得无法割舍彼此。
先来说说我们的团队成员:Gabriel(巴西),George(萨尔瓦多),Maria(巴拿马),Veronika(爱沙尼亚),Saki(日本)外加我。两个亚洲人加一个欧洲人再加三个拉丁美洲人的两男四女合作团队。一起教300多个14、15岁的孩子“Equal in diversity”主题。我们俩俩搭档,分为三组,我和Gabriel一组,George和Saki一组,Maria和Veronika一组,每个组负责5个学校教学任务。每周都是不同主题课程,有介绍自己国家文化,有如何沟通交流,如何注意文化差异,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等等。所以每周除了给学生上课外,剩余时间就要备课。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找视频、找资料、想游戏,想创新,尽自己最大努力使得课堂90分钟生动有趣。5所学校每天换一所,有时候甚至一天之内要去三所学校不同班级上课。虽然工作节奏很紧,周末也没有太多的休息时间。但是我却乐此不疲,因为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
对我而言,和学生沟通并不难,最难的反而是和我的队友Gabriel的合作。初次见面的时候大家都是有说有笑,后来还没几天,矛盾就出现了。在我眼里,他属于标准的玩咖,对于他私生活的迷乱,我从不干涉和评论,但让我生气的是他从来不工作,我一人承担两个人的工作量。由于我一味的忍让,也就造成了他更加横行霸道。最后不仅不工作,还要毁坏我的工作成果,语出伤人。每次上课,从来都是我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他坐在那里听课,如同我的一个学生。我每天忙备课讲课,还要面对他每天摆臭脸不合作。还有几次他干脆连学校也不去了,也不和我打招呼,害我在雪地里等了他2个小时,冻到不行。为了整个团队合作,我满腹委屈,而他则继续我行我素,变本加厉。队里面的其他四个人也纷纷抱怨Gabriel的恶劣态度。后来团队成了1对5的局面,虽然所有人都站在我这边,但是这种对立也很让我苦恼。毕竟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是我和他相处,别人可以和他冷战,但他是我的搭档,低头不见抬头见让的生活,冷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为了整个团队,还必须还要硬着头皮和他沟通。那段日子很是煎熬,工作要完成两个人的任务,还要忍受他各种横行霸道的作风。
这种僵局持续了有一个月,后来随着慢慢的接触,问题似乎开始有了转机。虽然他的行为很不对,但找找自身原因,有时候中国人的礼貌他们不懂。我们所谓的谦和与含蓄,在他们眼里却成了一种啰嗦和忽视他人。
例如,在别人说话时,中国人喜欢静静的聆听,尽量不要打断。而在欧洲和拉丁美洲人的眼里是我们没有在注意对方的谈话,是忽视他们的表现。反而成了不礼貌的行为。
再例如,中国人喜欢在做事之前询问对方的意见,以显示尊重他人。但是在其他人眼里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作法。他们经常会困惑的问我“why you always have so many question? Why you ask me?”
再例如,中国人喜欢含蓄表达自己观点,不喜欢直接说不。直接拒绝总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人眼里,却搞不懂我的意思。因为有时候我一边说“yes”,同时又默默的做着“No”的行为。
这些文化观念的差异,每次出国旅行都要注意,原来只需要注意,但是这次的长期相处,让我知道,文化差异不仅仅需要的是注意,更需要为此做出些改变和调整。如何去包容,如何去沟通永远是生活必不可的一门学问。
中国人算是公认最容易合作的对象了,因为我们传统思想认为以和为贵,更考虑他人感受,更懂得牺牲自我。但忍气吞声有时候并不能换来理想的结果。该强势的地方,该站出来斗争的时候必须要站出来为自己呐喊。一味谦和有时候会使得自己被忽视,反而适得其反。从小到大就被教育学会忍让,学会自我牺牲顾全大局。但是过于谦和和自我牺牲却成了一种缺点。这也是我在这次冲突中体会最深的。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捍卫自己的观点,学会呐喊,学会说“不”。有时候直截了当的指出对方的错误,要比一味忍让和回避矛盾有用的多。毕竟遇到的环境不是中国,中国的礼貌别人不懂。
后来随着相互的理解沟通,Gabriel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之前一直觉得所有人都在排斥他,不理解他,所以他选择一种消极的态度来面对所有人。还记得有一次,我们两个人吃饭,聊到这个话题,他竟然破天荒的向我道歉,当时害的我现场大飙泪,那么多的委屈顷刻间全部抒发了出来。他也很惭愧,因为我之前从来都是默默忍气吞声,不直接和他抱怨,他不知道我竟然有这么多委屈。
他当时和我说的话,点醒了我,对我启发很大。“Becca, you should say it, if you think I am wrong. I really don’t know your feeling if you always keep silence. Say what you need to say. If you are angry, just say it to me. Saying “No”is not a rude way. Otherwise, I don’t know how much you suffered.”
所有的误解和摩擦就在那一顿饭后消除,他开始积极的上课、备课、主动帮我很多。我当时很感动,真没有想到我的搭档会180度的态度大转弯。其他队友也很诧异他的突然大转变。他们都说我是Gabriel的老师,是我教会他如何摆正态度工作。其实,我更想说Gabriel也是我的老师,他教会了我如何去斗争如何去说不。真的没想到我和我的搭档最后成了最好的朋友。
临走的那天,我们互赠了礼物,大家都哭了。他说“谢谢你,让我学会了尊重他人和考虑他人的想法,你改变了我!”。送我的国旗上面写着“To my best friend in Croatia, Brazil, China and all over the world. Thank you Becca, you change my life!”我对他说“不,我应该谢谢你,是你改变了我,让我学会拒绝,学会为自己的观点斗争。”从最初的敌人到最棒的朋友。这位比我小3岁的巴西男生教会了我很多,在这场文化冲突大战中我们都成长了起来。
在这里的两个月生活,文化的大战每天都在不断持续着。例如Saki难以融入当地文化,和所有人格格不入,把自己孤立起来。例如Veronika的独断专行遭致和George对立吵架,再例如所有实习生和AIESEC之间的因为工作安排不合理产生矛盾。每天都有各种的矛盾,有的小吵小闹,有的冷战,各式各样的矛盾其实司空见惯。但很高兴的是最后大家都能找到求同存异的方式来化解。有矛盾有冲突不要怕,积极的解决就可以换来最美好的结局。
每场文化大战没有对错,每种文化思维差异都值得尊重。重点在于相互的认同并为此做出些改变。包容别人的不同,尊重别人的不同,才能换来对你的尊重和宽容。记得最后结束实习要走的时候,大家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每个人都那么的难以割舍。原来每天的文化大战使得我们之间越来越紧密,越来越难以分开,让每个人更成熟,让友情更深厚。
- 原文作者:CAPE
- 原文链接:http://www.capechina.org/2012/08/memories-of-croatia-4/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