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职前教育与职业发展

编者按:毕业季,同学们即将走出校园进入职场,可是还未真正进入职场之际,很多同学却已经陷入了迷茫:学了一堆课程,却不知道有什么用,辛辛苦苦学了几年的专业,却发现企业没人要,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而进入职场之后,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实际企业需求极度不匹配,胜任力不足,感到力不从心。

 

缘何屡屡出现这样的问题?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还未毕业的同学该如何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涯里面,如何做好职前准备。

 

【“北大才女”@张泉灵 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你选的是你父母喜欢的专业,你选的是容易得学分的课,你又凭什么要求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震撼心灵的演讲!

 

@王Vovo:这也不能怪大学生。本来高中毕业对世界了解的就少,选专业其实是迷茫的。大学课程也不见的真能学到东西,所以挑简单的上反正差不多。根因还是在意识。自我认知清晰选对路做对事的才能现在来分享成功学,这些是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很难做到的。每个人都有个自我认知过程,或早或晚,强调努力,就会进步。

 

@哈哈姐:岂止是高中?我们的孩子从懂事开始就是爸妈和老师给选择学什么怎么学,几乎没有自主选择过。因而到了大学怎可能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这不是孩子的错。

 

@ActionThinker:主要是大家对社会的各类职业的摸索是到大学才开始,不像国外的职前教育从中小学就开始了,记得那会儿老师、老师说哪个有前途,学生就选哪个。

 

微评:张泉灵的演讲,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尤其是透过其演讲,揭示了我们职前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极度制约了大家的职业准备和发展。

 

                       职前教育需要全社会的互动  by塞纳风筝

 

欢迎大家在微博加标签#职前教育# +评论,并@CapeChina  和我们一起探讨有关职前教育的话题,我们会陆续汇总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分享。

 

 

本期话题:年轻人,你有过困惑的时候吗?

编者按:前面几期我们收录了同学们的大学记忆和青春纪念,那些遗憾的事,那些感动的事,我们曾经是否还有过困惑,今天你还困惑吗?其实困惑很正常,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困惑,不过遇到困惑时,我们希望大家都多想一想,反思反思,然后去行动。

 

@新浪读书:专栏作家加藤嘉一新书《致困惑中的年轻人》首次针对年轻人最为关注的求学、生活、奋斗、人生、未来、理想等话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与年轻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我们摘录了一部分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微访谈互动问答,与大家一起探讨和思考。

更多详见:http://talk.weibo.com/ft/201206015702

 

@岚曦雨 我总是间断性的出现对未来莫名的恐惧和迷茫,害怕没有像样的工作,无法偿还贷款,无法报答父母,无法实现自己曾经美好的理想,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我总感觉被迫选择较为保险的路,没有顺其自然的快感,我没有魄力。怎么办?谢谢!

@加藤嘉一我的状态跟你一样,对现状、未来很恐惧和迷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不要指望自己不恐惧,不迷茫,而需要不断折腾,很重要,一个不折腾的人不会有未来。你抱着理想面对现实就好。中国的变化太快,计划跟不上变化,需要细心关注那些变化,逐步培养自己的世界观。

 

@妈妈泡的茶 成功有很多种定义,没有唯一的解释,成功固然诱人,但是对我来说更诱人的是怎么样才是不虚度青春,可以谈谈你的理解吗?

@加藤嘉一什么叫成功?每个人去下定义就好,没什么统一标准。不过,我很警惕,甚至排斥“成功”两字。这是所谓社会灌输,甚至强加给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它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一个人,只要朝着你相信的那个方向坚持到底就可以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有山有谷。

 

@Rouketsu-楼 : 加藤桑,你好!我发现:日本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个普通人,而不像中国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甚至我在神社里见到过这样的愿望:希望XX君能回到普通的年轻人。您自己作为年轻人怎么看这一点?

@加藤嘉一我父母从未跟我说过“你要学习“,”你要做XX”,”你要成为YY“等,只跟我说过”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家庭教育越简单越好。我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看法,一,家长管孩子太多;二,不是孩子不自主,而是家长不独立;三,上学、成功、出名等观念之泛滥很害人。

 

@黑框Con 日本社会的贫富分化程度应该比中国好很多,中国年轻人的打拼目标基本上都是:有房有车。那在财富相对平均的日本,年轻人的奋斗目标又是什么呢,达到什么程度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成功了呢?

@加藤嘉一我听日本长辈们说,在60-8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时,年轻人的奋斗目标也像今天中国年轻人一样,要有房有车,这样才能满足自尊心。而今天日本年轻人(后泡沫年代)很大问题是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已经不把买房买车当回事了,甚至不怎么消费了,严重地缺乏向心力。

 

@shinnkyou : 你好,高中的时候就一直看你的专栏。我对中日友好交流很感兴趣,我想知道日本年轻人眼中的中国年轻人是什么样子的?

@加藤嘉一日本媒体不断聚焦中国80后、90后,把他们当做了解中国的窗口。在日本年轻人身边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多,无论在校园里的中国留学生还是在便利店打工的,已没那么陌生了。在他们看来,中国青年很认真,聪明,有活力。但愿两国青年之间产生越来越多面对面的交流。

 

@疯子锴 : 请问您觉得当代中国青年最缺乏的品质是什么?

@加藤嘉一当代中国青年最缺乏的品质还是独立思考、生活、追求的能力,是整个社会问题。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我有三点建议:一,对于同学、老师、家长的话,多倾听,少听取;二,离网络远一点,多出行,多运动,多出汗;三,若可能,争取到便利店、餐厅、书店等地方打工。

 

@靳颖姝 : 我在微访谈向 @加藤嘉一 提问:加藤你好,你即将离开中国,开展新的人生探险,请问你如何总结在中国的这些年?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加藤嘉一我与中国这些年:充实,疲惫,折腾。痛苦与快乐始终并存。没有任何的遗憾,我能做的事情,愿意做的事情,基本都做了。做不到的,不用去想。我最大的收获是:自信与爱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折腾的过程让我一步步变得自信,慢慢明白祖国对我有多重要。

 

【编者荐】我们都曾迷茫,然而在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群积极的青年行动者和探索者,他们敢于走不同的路,他们敢于对未知的恐惧和迷茫去尝试,去创造更多可能性。

 

【We are singapore】一个介绍敢于走不同的路的新加坡青年人的网站。www.weare.sg

@OliverDing#云智慧# WE ARE ___ 可以把新加坡换成你所在的城市。当然大家也可以考虑加入我们的CAPEx开放品牌计划,记录你所在城市敢于尝试的青年实践故事和行动。

 

【重述】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自己做的声音杂志,iTunes Store上创建的独立播客频道(Podcast),取名“重述”。每期访 问一位在公益、社会创新等领域有独特想法的同龄人http://t.cn/aFmF2iwww.chongshu.net 和你们的见面,真的让我对如今的大学生有全新认识。

 

从复旦到北大一个休学生的旁听经历。http://t.cn/zOelT3f

 

 

青春絮语: Lovelife

@黑人建州:我们用了三年半的时间来记录一个真实的见证,目的就是想要分享给更多朋友!我们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边拍边学习,这人生最难上的一堂宝贵的课程,而您可能只需花上60分鐘就可以得到全新的生命价值,千万别以為看这部片会感到悲伤或是难过,lovelife纪录片会让你看完后,感谢你现在拥有的一切。

文化市集:地方全球化,全球地方化  社交网络  国际教育__

#TED# SheikhaAlMayassa:地方全球化,全球地方化。谢卡.艾尔.梅耶莎, 是一位卡塔尔的艺术家,说书和电影制片人的资助者,讲述艺术和文化如何建立一个国家的特色性 – 以及如何让每一个国家与其它世界分享其独特性。就如同她说的:“我们不要大家都一样,但希望彼此能相互理解。”

 

对于社交网络问题分析很到位的演讲—Sherry Turkle: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我们对技术的期待越来越多,同时,我们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少了? 电子产品和网络角色似乎正重新定义着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她致力于研究这种影响,并引发这样的深刻思考: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沟通方式。

 

出国留学将如何拯救世界:国际教育对于推动世界和平共处、而非自相残杀具有基础性作用。 大卫芬纳博士 (Dr. David Fenner) 认为国际的教育经历对于推动一个融洽共处的世界至关重要。http://t.cn/zOkXDCh 

 

 

本期文章更新__

记我深爱的第一个美国班级

结束第一个学期教学实习的前一天晚上,我凌晨四点才睡,我用最好的手工做了一个五色正十二面体模型准备送给我的Mentor Teacher Ms. Liebov。我有无数的话想对这位于我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人说,下笔时却泪落千行。一封短信,道不尽我所有的感激和感动。

 

纽约人际关系潜规则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这里的人。纽约这座城市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这里云集了各种各样有意思有才华有资源的人。我是一个拒绝guidebook的人,喜欢自己去闯荡和体验,有过诸多奇遇和serendipity,也碰过不少壁,有过不少awkward moments。教训,是很深刻。

 

台中森林——我的第一次沙发经历

第一次接触couchsurfing是从一个很酷的朋友嘴里。一个拉脱维亚人,在高雄带着她度过了疯狂又愉快的几天。于是这次去台中,本着挖掘生活更多可能性的精神,我选择了一个住在山上的Host,也是我这次旅行中遇到的最不可思议的人,積丹尼。

 

野心勃勃的独立女性们——韦尔斯利学院

在中国,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她甚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译名,有威尔斯利、韦尔斯里、卫斯理等等。但是在美国,这却是一个响亮的名字,短短的几个音节里蕴含着传统的贵族式教育的理念和百年来枝繁叶茂的独立女性之精神。

 

行走台湾-过程是最好的奖励(一)

我常常问自己,这一年我收获了什么。人都是这样,如果迫切想做一件事,不缺方法;如果十分抵抗一件事,不乏理由。正因如此,我踏上了这段游学之旅,而台湾,也成为了这段旅行的注释。

 

行走台湾-过程是最好的奖励(二)

在台湾,一流的人才都不在政界,而是在商界和学界。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学者只要做好学问,商人只要做好生意,其它的都不用他关心。”他的声音里透着某种自豪。

 

行走台湾-过程是最好的奖励(三)

倘若你爱上了一个地方,我想真正的不舍会体悟在你抵达另一个地方之后。半年后,当我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当我呼吸着眼下的空气,当我企盼着一次天晴,当我愤愤地谴责糟糕的交通秩序时,我想,我对于台湾似乎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愫。

 

#赴台交换生#感悟

@美怡仔: 我觉得真正的交换,并不是只是看了多少场演唱会和设计展,多少美丽动人的风景,因為这些东西,旅游团/自由行就可以满足你,而是在于你是否有真正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当地的人产生是否有过深度而不是广度的链接(这个就看缘分),当然前提你也得是个有血有肉有心的人才行。

 

@美怡仔:用过客的心态去尝试,那你就只能是一个过客。交换的意义是去“过客化”,“强迫”自己去面对不同年龄的群体并创造新的connection,用心体验当地文化,譬如为何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為何庙宇建筑风格为燕尾?此地方為何会被政府禁建?要把自己在地化,如果想真正和一个地方产生链接,请首先了解它的过去。

 

 

活动/项目推荐 

@果壳网新浪机构认证:【#轻年计划#大学生知识分享奖学金】如果你有一个专属爱好,且愿分享这份知识和乐趣,果壳愿助你一臂之力。无论你擅长认星星、设计游戏或打水漂,说出想分享的知识,就可以申请果壳奖学金。给梦想一次机会,暂时忘掉现实压力,去做真正爱做的事情,去分享你看到的那些无穷乐趣: http://t.cn/zOB0skA

 

@以色列计划#教育# 中国留学生的好机会——由 @以色列-亚洲中心 主办的、2012/13年度“以色列-亚洲领导能力项目”申请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培养下一代推动以亚关系的领军人物。入选者将与以色列精英交流,参访各大企业。

详情:http://t.cn/zODlEfn

 

订阅周刊,点击查看详情

 

参与下一期的内容推荐,微博@CapeChina (我们会摘取优质内容推荐到下一期)

 建议和投稿:capechina2011@gmail.com

参与周刊编辑,可发邮件至chenluaih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