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毅

当我迈出机舱门,迎面接来1摄氏度的凉风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我回家了。而家这个词,也许正是因为离别才越发让人觉得沉甸。

 

这一年,我怀揣着一个小小的梦想,几近飞行了地球半圈;这一年,我续续唱着那首属于我的笑忘歌,以一种近似疯狂、看似过客的姿态,行迹在无垠的土地上。我常常问自己,这一年我收获了什么。是独特的学习经历,还是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丰富的可以夸张炫耀的资本,还是赤裸裸的对于真金白银的挥霍?

 

还记得高考结束后曾经阅读过这么一本书——《完美大学必修课》,也许正是从那时起,在我脑海即幻绘着属于我的完美大学雏形。人都是这样,如果迫切想做一件事,不缺方法;如果十分抵抗一件事,不乏理由。正因如此,我踏上了这段游学之旅,而台湾,也成为了这段旅行的注释。

 

倘若问我这一年,这半年收获了什么。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我想是对于这些年最好的诠释。而在这半年的旅行游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文字与图片,记录彼时彼刻的点滴感受。

 

【感谢蔡博艺、王禹琼、仲筱竹同学分享的台湾点滴,在这篇记录中,为了对台湾有一个更加客观,立体的认识,在征求她们的允许后,引用了一些她们在台湾的体悟,在此表示感谢。】

 

一、我是韩国人?

 

“跟班里同学渐渐混熟,能听懂他们的笑话和脏话,出門吃饭逛街参加活动也会有人惦记你,也有了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FB的使用频率已经快和人人网持平,经常是按赞按到我手软。我有时候真的会忘记自己是在台湾,食物和语言都一样,感觉自己和身边的人们都属于一挂,这些脸孔和我没有太多差别,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经常会被认成日本人。但是我终究是在台湾。”

——蔡博艺 淡江大学

 

台北,确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聚居地。尤其在高校生活区,常常可以看到各色人种往来穿行。倘若不开口说话,你很难辨别他们究竟从何而来。我不知道自己是从何时起,开口闭口有些许京味,但至少我的口音是极具辨识度的。我记得很清楚,开学初有一次上通识课,当我作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时,原本安静的课堂待我开口后就有了些许骚动。整个发言过程时不时地还闷发出些许笑声。直到我回归座位,邻座的一个哥们特惊讶地拍拍我的肩膀,说“我一直以为你是韩国人。”当然,我被认做韩国人也不止这一次,其实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长得像韩国人也不是什么好事。可让我惊讶的是,只要你让台湾人猜你是哪里人,他们都不会率先说出你所期盼的那个答案。“新加坡?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你开口回答,“其实我是从大陆来的”他们甚至会相当地惊讶,并感叹“怎么可能!”

 

记得有一次我问一个师大夜市的店家,“为什么你不觉得我是大陆来的?”

他笑笑说,“长得不像。”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陆人?你去过大陆么?”

他说:“没有,反正应该不是你那样。”

 

我很好奇,究竟在台湾人的心目中,大陆人应该是怎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陆人绝不是清末时期扎着辫子,蓬头垢面的形象;也应该不是衣衫褴褛,穷困潦倒的形象。他们道不出个所以然,我也只好就此作罢。

 

但很多时候,是他们说不出?还是他们不想说?

 

 

二、台湾人

 

很多时候,我一直在想,台湾人其实可以分两种:去过大陆的,没去过大陆的。

 

尽管在师大,我被划分在社会教育系所。但由于是交换学生的关系,选课自由,权限很大。所以我选择了很多通识课程以及文化创意学程的课目,也因此接触到师大各个年级各类专业的学生。交流过程中,时不时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曾经有一个学妹问我“你在大陆是不是很不自由,会不会很危险?会被抓进监狱么?”起初我有点焦虑为什么是学妹问我这类问题,难道她第一眼就发觉我是个“祸害”……事后当不止有一个同学像我征询此事我才明白事态的严重性。他们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大陆是不能使用FACEBOOK,YOUTUBE的;他们通过网路渠道获知大陆常常有各类的暴动,人民基本权利自由被严重限制;他们透过他们的讨论明白,在大陆其实民主是一个很奢侈的词语;他们还一直不用“大陆”这个名词,他们习惯称之为“中国”。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没去过大陆。

 

相反地,又有一类同学,他们喜欢上课的时候用优酷、土豆或者PPLIVE看电视剧集,使用迅雷下载盗版软体,偶尔上淘宝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商品促销,会上站酷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设计素材;他们去过上海,成都,北京,杭州,深圳,香港;他们知道对岸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在他们口中,你也会获悉他们对于某些社会议题的担忧,但更多的,你会接纳他们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热情的台湾人

 

“在我看来台湾人真的是非常不错,他们热情、谦让、认真、细心。他们会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想尽办法的帮助你,满足你的要求。我死党写错地址的信,居然都会安全送到我手上。每家店都会提供免费的饮料和电视频道,他们会想法设法的让自己家店里的食物好吃又特别。学校里办的每一个活动都是经过学生们精心的策划组织,非常有质感,很专业,让你不会觉得枯燥无趣。”

——蔡博艺 淡江大学

 

来台湾前就听闻台湾女生很嗲,前有林志玲,后有侯佩岑。不过嗲不嗲这事还是得耳听为实。印象很深刻,第一次在台北的HI-LIFE便利店买东西,进门那一句“欢迎光临~”我的心理防线就崩塌了,台湾的“嗲”—名不虚传。

 

渐渐的,慢慢发现,台湾可怕的不是女生“嗲”,男生其实也能“嗲”出水平,“嗲”得精彩!但是事后一分析,其实“嗲”也不是件技术活,但前提是你得长个“嗲”样才能“嗲”出味道,如果一大叔脸,只能说你TM二百五。台湾人喜欢说话慢慢的,然后把每个字拖长音,有些话含糊带过但必须拉长语调,最后上扬收尾。当然,为了彰显“嗲”的精神,在说完每一句话后,自己有时候会补充一下,“好不好嘛”、“是不是嘛”、“XXX嘛”诸如此类。

 

我想台湾人的热情,正是从“嗲”文化开始。“嗲”得恰到好处,其实可以很快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无论是简单的一句“欢迎光临”抑或一句简单的“谢谢”,都可以甜进你的心坎里。而这,恰是语言沟通的乐趣与魅力。

 

当然,台湾人的热情也不仅限于言语上的贴心,就拿最近的一件事谈起。前些天我想去101,走到复兴南路的时候迷路了,就向路边一个避雨的阿姨求助。她指了半天也指不出个所以然,索性就让刚去取车的丈夫把我送过去。闲谈中得知她是一名室内设计师,早年在纽约留学,曾在北京工作,有意思的是,她女儿现在就读的也是广告学专业。当然,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每当遇见台湾的热情,不免让我想起一些事情。来台前,家长千叮咛万嘱咐,一路上要小心,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新闻里,到处充斥着对于当街跌倒的老人的预警,路上的野花不要采,摔倒的人儿扶不得。还记得上海世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在想,究竟是什么会让生活更美好?是城市?是诚实?还是人心?

 

四、我是交换生

 

“大部分交换生都是大三,很多人来台湾只是四个月的长线游客,是注定要转走的插班生。他们很难有固定的班级,固定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吃住生活,学校安排陪伴他们的台湾同学,也是基于“带着对岸的朋友在台湾好好玩”为出发点,而不是把交换生当成自己的同学看待,对交换生始终保持着一份“敬畏”之情。我和这学期的交换生都是同一时期来台湾的,我有问过交换生有没有觉得自己融入了台湾的生活,很多人都是一脸复杂神情的笑而不语。他们和我们这些学位生观感上相差很大。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我们这第一批陆生已经知道自己至少要在这里过活四年,而交换生则知道他们不会长时间停留。

 

另一方面,我们一开始就是“正式编制”,有固定的班级和同学,同班的台湾同学也知道我们和他们要一起生活四年。经历过十几年艰苦抗战的各位应该都有经验,大家每隔几年就要转换一下阵地。每年都有人迎着“欢迎新同学”的标语,投入新的战壕,开始时大家都是名字对不上脸,但是经历过军训、翘课、把妹、通宵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后,大家渐渐混熟,有了属于自己的圈子,而这些圈子一旦形成,新人就很难插入期中。这就不难理解交换生为什么很难融入台湾同学真正的生活。所以交换生更愿意去大陆所,和有大陆经验的台湾人打交道。而我们则一开始就要打入XX内部,自然也不会想到要去大陆所寻找慰藉。”

  ——蔡博艺 淡江大学

 

我不知道这样的心态是对还是错,但这半年来,我确是这样告知自己的。我是交换生,而我在台湾的生活也可能因此而仅限于走马观花式。直至今天,当我回头反思过去,这么一种心态又会另我错失什么?

 

体验生活与融入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当我告诉自己“我是一名交换生”的同时,似乎我也在暗示自己,有些东西,浅尝则止即可。学习,生活,交友,工作,旅行,饮食,一切的一切我所能做到的点滴,我都会归咎于“我是一名交换生”。

 

从一开始你就知道,你在这片土地上最多只能停留143天,那么你会计算着如果将这143天最大化、最充分、最淋漓尽致地消费殆尽。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当我阅读完12本书,拍完1W8千多张照片,看了7场演唱会,参与5场签售会,参观5个博物馆,莅临3个音乐会,欣赏1场舞蹈表演……这看似丰富的经历背后,我也仅是以一种看客的姿态穿梭。      的确,我不想融入台湾生活,因为我知道我在143天后需要离开。

 

 

注:本文乃浙江工商大学在校学生赴台交换学习经历所撰文。